從瓶頸來思考成長策略

如何思考成長策略?

之前曾聊過 “什麼是規模化的成長模式“ (什麼是 “可規模化”?),但實際上該如何釐清現況、制定前進的方向,才是真正實現成長的關鍵,也是投資人希望能進一步瞭解的 ”成長策略“。

在思考 “如何達成目標” 的過程中,常見的思考脈絡是這樣的:

  1. 明確目標(“我想要達到哪個目標?”)
  2. 明確現狀(“我現在處於哪個狀態?”)
  3. 明確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4. 根據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設計行動項目 (action items)
  5. 如果可能,進一步拆分第四步的行動項目,直到每個行動項目都能清晰地被執行單位執行。

如果將整個思考框架繪製出來,可能會是下圖的樣子:

如果拆解得足夠好,並確保這裡面的 action item 都是可行的 (feasible),理論上就可以達成目標。但該如何決定 action items 的執行順序?

一般的做法是開始估計各項 action items 可能帶來的成本/效益,並用期望值的角度處理不確定性,再根據預期 ROI 的高低決定執行順序。

這個 “邏輯嚴謹” 的架構,可能更適合具有時間/人力/精力的情況下進行。對於新創團隊而言,或許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思考方式,是從瓶頸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新創成長,希望能協助新創團隊釐清策略和「Next step」。

瓶頸和成長的關係

按照 Theory of Constraints 的想法 (簡單的說明可以參考 wiki 的介紹),一個系統的產出上限取決於系統的瓶頸。若能解決這些瓶頸,就能使整個系統的產出上升。當舊的瓶頸被解決後,就會有新的瓶頸限制系統的產出上限。因此,若要不斷提升產出,就要持續地「解決瓶頸」。

套用這樣的想法,在思考「如何達成成長目標」時,可以使用以下思考脈絡:

  1. 先搞清楚目標(目標的選擇取決於商業模型、市場環境、創辦團隊的野心等等)。
  2. 思考以下問題: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有哪些必要條件?What needs to be true?
  3. 從前述的必要條件中辨認出潛在的成長瓶頸,並確認哪一個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
  4. 列出 Action items,解決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並執行這些 Action items。
  5. 一旦解決了原本的成長瓶頸,就開始解決下一個最嚴重的瓶頸。
  6. 重複上述流程。

聽起來很簡單,但如何應用?

舉例來說,一個 SaaS 產品團隊的目標是在 5 年內實現一百萬美元的 ARR,可以透過思考瓶頸來制定成長策略:

  • 搞清楚目標
    • 在 5 年內做到一百萬美金的 ARR
  • 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 付費客戶數達到 1,000 個。
    • 用戶平均 ARR 達到 1,000 美元。
  • 找出目前的各種成長瓶頸,辨認出哪個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
    • 目前付費客戶數大約是 50 個,成長速度大概是每月新增 10 個 / 流失 5 個 (月流失率 10%)。
      • 新增付費客戶數是成長瓶頸之一,但團隊認為目前的客戶獲取速度良好,這個表現已經相當不錯。
      • 流失客戶數是成長瓶頸之一,而且流失客戶數還會隨著付費客戶數的成長等比例上升,團隊認為這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
    • 用戶平均 ARR 目前已經達到 850 美金。
      • 用戶平均 ARR 也是成長瓶頸之一,但按照過去經驗,因為 (1) 這個團隊的 SaaS 服務有以用量為基礎 (Usage-based) 的收費方式 & (2) 客戶會逐漸增加使用量,所以客戶在使用一年後就可以達到 USD ARR 1,000。因此團隊認為用戶平均 ARR 不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
  • 想出各種 Action items 來解決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並執行這些 Action items。
    • 團隊確認客戶流失率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並開始思考根本原因,並想出對應的 Action items,以及開始行動。
      • 團隊與流失客戶進行訪談後發現,產品功能符合需求,收費也合理(可以排除因為價格競爭而導致客戶流失的可能性),但是另外一家競爭對手有設置 AM 的角色,可以協助客戶更好地使用產品。
      • 團隊可以開始思考是否也有花資源建置 AM 的角色,也可以開始考慮一些互補性的方案(比如製作產品教育素材、改善產品易用性等等)。
  • 一旦原本的成長瓶頸不再是瓶頸了,就要開始解決下一個最嚴重的瓶頸。
    • 假如團隊努力了半年,發現每個月的客戶流失率降為 2%,流失率不再是最大的瓶頸,但發現新客增加的速度還是每月只有 10 個,無法讓團隊在 5 年內成長到 1,000 個客戶。
    • 在這種情況下,新客增加的速度可能就是當下最大的成長瓶頸,需要團隊開始思考背後的根本原因,並根據根本原因想出/執行各種行動方案。
  • 重複以上流程,直到團隊達成目標 (在 5 年內達到一百萬美元的 ARR)。

除了用在全公司的成長計畫,以上的思考方式也適用於 “部門等級” 的策略規劃。舉例來說,假如今天的主角換成電商的營運部門,目標是優化電商的到貨時間 (簡單定義成 “買家下單” 到 “買家實際收到貨” 的時間差),可以用以下方式思考優化策略:

  • 搞清楚目標
    • 將電商的平均到貨時間從 2 天縮短 1 天
  • 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有哪些必要條件?
    • 將 “買家下單” 到 “賣家出貨” 的時間差縮短到 0.6 天
    • 將 “賣家出貨” 到 “買家實際收到貨” 的時間縮短到 0.4 天
  • 找出目前的各種成長瓶頸,辨認出哪個是目前 “最嚴重” 的成長瓶頸
    • 假設目前 “買家下單” 到 “賣家出貨” 的時間差是 1.4 天
      • 假設,目前在 “買家下單” 到 “賣家出貨” 這段流程中,倉儲人員撿貨、包貨的流程效率較差,團隊認為這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
    • 假設目前 “賣家出貨” 到 “買家實際收到貨” 的時間差目前是 0.6 天
      • 假設,目前團隊已經建立好自己的所有物流系統,整體物流系統的效率也接近業界的最佳水準。團隊雖然認為還有近一步優化的空間,但不是目前最嚴重的成長瓶頸
  • 想出各種 Action items 來解決目前 “最嚴重” 的成長瓶頸,並執行這些 Action items
    • 確認從 “買家下單” 到 “賣家出貨” 是目前最嚴重的出貨速度瓶頸,可以開始思考根本原因,並想出對應的 action items,開始行動
      • 管理團隊跟倉儲人員討論後發現,雖然已建立標準化的撿貨流程,但目前系統沒辦法有效整理訂單資訊,導致同一個商品雖然出現在多個訂單,但撿貨時無法得到此資訊,只能重複撿同一個產品而無法一次完成撿貨。
      • 管理團隊開始思考是否需要改善系統。如果是內部工程團隊負責,可以討論接下來的產品優化方向;如果是將系統交給外包廠商處理,也可以明確反應需求,並確定開發時程。
  • 一旦原本的成長瓶頸不在是瓶頸了,開始解決下一個最嚴重的瓶頸
    • 假如,營運部門努力了 3 個月後,發現 “買家下單” 到 “賣家出貨” 的時間順利縮短到 0.65 天,不再是出貨速度的瓶頸,就可以開始著手改善 “賣家出貨” 到 “買家實際收到貨” 的時間差。
  • 重複上述流程,直到團隊達到目標 (將電商的平均到貨時間從 2 天縮短 1 天)

結語

“正向突破” 的思考方式,雖然可以做詳盡的策略分析,但若沒有掌握好拆解問題的技巧,也沒有花時間精力做適當的分析,可能容易發散,想出來非常多 action items 卻不清楚執行的順序。相較之下,從瓶頸出發的思考方式可以直觀的帶出 “下一步該怎麼走”,是個簡單好用的思考工具。

今天簡單分享了何謂 “Theory of Constraints” 以及應用方式,希望能協助團隊判斷自身的瓶頸、思考成長突破口,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如何看待 “成長瓶頸” 這件事情。


我們持續尋找優秀人才,如有興趣合作,請至https://www.cakeresume.com/companies/cornerstonevc/jobs 應徵!


我是 Felix,大學主修經濟系,因興趣而輔修數學系;畢業後曾服務於電商平台,從事營運端的 PM,之後加入基石創投至今,希望能與優秀的創業團隊一起合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