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TheFuture

我在基石的日子 – intern 分享

作者:Winnie

Winnie 是現在基石的 Intern,目前就讀政大四年級。曾經在科技業、金融業探索,對於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生態感到好奇,意外開啟畢業前的新旅程。


從今年的二月底至八月中,很榮幸有機會在基石擔任 Intern。我自己在這之前的求學經驗中,較常有機會接觸到大公司的資訊,不論新聞媒體或是研究報告,都會看到企業相對成熟的一面。而在大四這年,個案型式的課程啟發了我對於創新、創業生態的好奇,因而來到基石。

接近半年的時光中,我對於創投有初步的探索,包含 knowhow 層面的 1. 創投從評估、財測到投後管理的大致流程 2. 台灣、東南亞的數位科技、新創與創投體系發展;實務層面的 1. 參與 Startup Demo Days (Sparklabs Taipei 和台大創創) 2. 基石內部的創業者與投資人Mixer

實務面的經驗尤其難得,讓我有機會從 pitch 中看到創業者要傳達的故事、創投的角色如何從中梳理出前景與挑戰,以及在兩方立場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如何溝通與協議。於此同時,基石鼓勵 Intern 以文字撰寫的方式,將所看到的趨勢、lesson-learned 記錄下來,培養自己切入每個案例的思考方式。這段時間曾經發在基石的粉專以及部落格中的文章,包含以下:

  1. 有關市場:東南亞市場的機會與隱憂台灣的區塊鍊與金融轉型
  2. 產業趨勢:從Zoom Slack商用雲端通訊市場上篇S1 與財報分析》、中篇《市場趨勢與 Zoom 的發展》、下篇Slack 的發展與新創機會》MarTech 的發展與瓶頸Shopify Platform Marketplace 間的抉擇
  3. 有關創業:如何避免分手、如何分手?談新創的人力調整難題經濟衰退下創業的 Growth Mindset新創勝出的四大關鍵2B行銷銷售策略: Account-based Selling優先清償權

撰寫的過程中有機會與 TPBrandonSamuelJonathan 以及同期的實習夥伴交流,會讓自己相信或是懷疑原先的想法,不論何者,我認為都是好的經驗 (雖然當論述受到挑戰時免不了會遇到撞牆期),使自己有更深或是不同面向的理解。

此外,在基石這樣的環境下,我帶走更多且彌足珍貴的,還有思維、心態上的轉變,我歸納出以下三個:

1) 理所當然的一切都有往深一層思考的可能

我還記得剛來基石頭一周,被拋出問題是關於某個剛 Pitch 的新創其商業模式的拆解。起初覺得顯而易見:一次性銷售產品,未來繼續支援服務。

但新創事業的營利本質往往需要透過旁敲側擊才能抽絲剝繭出精髓,舉凡產品怎麼來 (外包與否、成本差異)、是否透過整合商 (判斷有沒有與顧客的第一手溝通管道) 等等,一步步分析長短期經營的正、負面因子。

從中得到的體會是,當太習慣將看到的資訊自動輸入並產生結論,缺乏思考緣由的過程,會因此錯過重要的線索並使想法流於表面,也就很難辨別是否為合理的論述或是好的商業機會。

2) 化繁為簡的奧義 / Less is more.

針對上一點延伸,經過思考、研究後,通常會對某個議題有更複雜的理解,同時也代表越難以將想法精準傳遞。就像在基石寫文章或是討論的這些日子裡,有時看得越多反而遇到講不清楚、模糊焦點的問題。

於是認知到,不論在分析市場、競品、公司本質到提出觀點時,與其埋頭鑽研下去或是解釋得鉅細靡遺,不如為自己與受眾理出精簡的脈絡,留下重要的 Take away,更能發揮效益。(這實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到現在也都還需要不斷提醒自己。

3) 永遠保有好奇與熱忱

最後的最後,想分享我從基石的大家及創業者身上看到,最啟發人心的特質:充沛的好奇心,以及對於一個事業、一個信念的熱忱。

我們都知道新創事業要在不斷更迭的技術、不明朗的商業環境中乘風破浪,而以創投的角色,尤其像基石專注在 early-stage,很需要不同觸角的涉略以掌握趨勢,創業者亦然。倘若缺乏對於未知的渴望以及熱情,大概很快就會被現實遇到的挑戰給擊敗了!

以上是我在基石的日子中所獲得的收穫,也期待更多人可以認識與加入這個創造影響力的地方。如果你也對於新趨勢、數位經濟、新創、創投有興趣,歡迎訂閱 基石創投部落格FB 粉專,能第一時間看到新的文章與觀點。

P.S. 撰寫此篇時,我已經在德國展開交換之旅,每當我回想起前半年的時光,還是感到很充實、以及諸多難以具象化的成長,因此還是希望將這些所思所感訴諸文字與大家分享。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