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 Group 2019 財報簡評 [布蘭登觀點 030]

又到了每季一次的 Sea Group 財報簡評,這次剛好是 2019 年的年度數字總結。過去幾季的觀察還是圍繞在

  1. 蝦皮會是 Sea Group 的成長引擎
  2. 蝦皮是否能持續高成長動能?
  3. 電商何時能夠有正向的單位經濟?
  4. 蝦皮的行銷是否有效率與健康。

我們就從這幾點簡單的看一下 2019 年重點。在開始之前,我簡單地列出一些主要名詞解釋,若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布蘭登觀點 002] Sea 財報解析 (上)

[布蘭登觀點 003] Sea 財報解析 (下)

[布蘭登觀點 008] Sea Group 2019 Q2 財報解析:成長與獲利的選擇題

[布蘭登觀點 016] Sea Group 2019 Q3 財報解析

名詞解釋

GMV 交易額:透過蝦皮平台完成的交易總額,如果我是個賣家,透過蝦皮賣出了一個 100 元的包包,那就在蝦皮平台上產生了 100 元的 GMV。

Take Rate:承上,賣家在蝦皮上產生了 100 元的 GMV,蝦皮向賣家收取了相關費用 (可能是平台費、手續費、廣告費等各種名目),拿了 10 元,則 Take Rate 就是 10%。而這個 10 元也就是蝦皮的營收。

蝦皮的毛利:承上,如果蝦皮因為經營這個購物平台,需要支付的開發費用、物流與金流相關的成本是 20 元,則蝦皮的毛利就是 10-20 = -10 元。這個也就是為何蝦皮之前都是負毛利的原因,因為蝦皮跟賣家收的錢不足以負擔相關的成本。

Contribution Margin:承上,假設蝦皮為了招攬賣家與買家做這筆交易,所以花了 20 元的行銷費用,那蝦皮做這個交易,整體而言對於 Sea Group 的貢獻/花費為,原本交易就有個 -10 元的負毛利,加上花的 20 元行銷費用,總共是花了 -10-20= -30 元,這筆交易反而讓蝦皮多支出了 30 元,沒有賺到錢。

Sea Group Overview

依照慣例我還是將損益表的營收與成本拆分成幾個主要營收來源,Digital Entertainment (DE, 就是指 Garena)、Ecommerce and other service 與 Sales of goods (主要是指蝦皮),幾個主要亮點如上圖右半部所示。我們轉化成比例來看損益表的表現。

蝦皮貢獻提升,公司整體行銷更有效率

從上圖可以看出三個重點 (1) 蝦皮貢獻度逐年提升 (2) GMV 與 Revenue 的成長還是維持著不錯的 YoY (3) 營收 YoY 大於 GMV YoY,主要是因為 Take Rate 也大幅提升,從前一年的 2.62% 提升到 4.67% (4) 行銷越來越有效益,慢慢擺脫過去砸錢買營收給人的刻板印象。

過去年報也有提供國家別的表現,但目前釋出的版本尚未看到國家別的分類,待看到國家別分類的狀況後再更新資料。

逐季來看個主要事業別表現

如果看 EC and Others Service 的毛利,2019 Q4 是蝦皮首次轉正,背後的意義是蝦皮向商家收取的交易收續費可以 Cover 蝦皮經營的成本,雖然說還不能 Cover 行銷費用,但如果 Take Rate 持續提升,行銷費用率持續優化,則有機會產生正的邊際效益 (參考:培養看透真相的能力:單位經濟分析)。

上次在 [布蘭登觀點 016] Sea Group 2019 Q3 財報解析也提到,我們也很鼓勵創業者這類的分析方法,來看看自己 Business 的表現狀況,如果你能夠逐月或是逐季看看自己的表現,自然就會知道公司正在往那個方向去,也才更能採取相關因應之道。

若覺得基石創投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們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按讚與關注,也順便幫我們分享給更多的創業者。

圖片來源:Sea Group 官網


我是布蘭登,畢業於台大數學系、商研所。與台大物理系、光電所畢業的 TP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研究所時期對於網路創業與創業投資產生興趣,經過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洗禮,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Let’s Write The Future.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