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登觀點 048] What we have done in the past 2 years

基石創投創立至今也快兩年了,兩年前加入基石時,我跟 TP 就跟多數的創業家一樣,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於未來趨勢的預測,同時盤點自己有的資源,就有了第一版的 Business Plan,然後就開始於市場上測試我們的假設,隨著市場的反饋隨時調整。

最初的基石 – AI Focus

一開始的基石只有 TP 一人,初期的籌備、與股東簽訂 LPA、公司設立都由 TP 一手包辦,當時 LP 的夥伴也幫了很多忙,讓這一切繁雜的程序可以順利的推動。而投資方向的確定,則是 TP 以過去對於 AI 領域的了解,先訂下了以 AI 相關領域的垂直應用為主要投資方向,同時開始廣泛的接觸新創以及了解 LP 的集團資源。另外以基金規模來看,以可以管理的投資案個數來推敲,以及台灣市場早期投資的缺口,作為一個 Early Stage Investor 的定位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資源盤點 – GP、LP、Taiwan

AI + Data Intelligence

後來我加入後,我們又做了一次的資源盤點,作為 GP 的我們,TP 專精於 AI、硬體、IoT、Enterprise Sales,而我對於平台經營、電商、MarTech 與東南亞市場較為熟悉,看來 Internet-related 的這個領域,我們的 Coverage 應該還算足夠。而我跟 TP 的理工背景,讓我們更加注重邏輯以及數字分析的觀念,所以我們也偏好能夠善用數字的團隊。所以我們從原本的 AI Focus 往前延伸到 Data Intelligence,AI 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的 Domain Data,如果我們投資的團隊非常早期,可能還正在 Data 累積的過程,如果能用初期累積的 Data 數字做分析,其實在那階段就是非常夠用的,所以我們的 Focus 就延伸至 AI + Data Intelligence。

Regional Expansion

另外如果以早期投資來看,決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是團隊,所以我們希望不要有定見的多見見團隊,如果團隊是對的,在專業的領域上,我相信我們的 Coverage 應該都可以提供相對應的幫助。但如果只以台灣的早期是否足夠?以我過去幾年對於東南亞與台灣市場的觀察,我認為 Regional Expansion 對於一個 VC-backed 的創業團隊是必要的趨勢。如果大略的切分,過去幾年台灣的創業團隊能夠募到 Series B 以後的團隊,通常都是有做區域拓展的團隊,也就是如果你只專注於台灣市場,你有機會募到 Series Seed 跟 A,但要更往後面的階段拿錢,沒有往外走的話,那你的機會相對就比較小。

作為一個 VC 也是得要考量「出場」的可能性,在出場來到之前,一輪又一輪的募資對於一個 VC-backed 的團隊成長是必須的,如果中間卡住了,就代表你的錢也會卡在那個案子上,作為一個對股東負責的 VC,就必須要降低這樣的風險。所以我們在早期投資時,又加入了一個觀察條件,就是這個 Founder 有沒有想要不只是做台灣的市場,另外是否具備區域拓展的潛力。但如果只是這樣,可能還不足夠,有沒有什麼是我們作為 VC 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SEA Market

以我過去市場拓展的經驗,一個好的市場交流必須要是雙向的,除了過去我們就認識的一些東南亞友好的 VC 與創業者之外,我們如果有更多當地的盟友,那台灣的創業者對於市場拓展的成功率就有機會再提升。所以除了善用我們過去與東南亞市場的關係外,我們過去也發現一個趨勢,就是許多東南亞團隊可能對於台灣不夠熟悉,但對於某些團隊來說,台灣是很適合他們發展的,如果我們投資了這類的團隊,他們作為 Cornerstone Ventures 的一員,幫助 Cornerstone Ventures 其他被投資公司或跟他們一起交流,都能夠拓展台灣創業者的視野,早點做好市場擴張的準備,以及當地市場調查的 Reference Check。而對於 VC 而言,有些 Growth Stage 的資產配置,也有機會早點獲得已實現的獲利。但問題是,我們有能力吸引國際團隊來台灣嗎?

Taiwan + GP + LP

台灣的數位經濟市場是個不錯的市場,Shopee 在台灣市場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就是個不錯的例子,另外台灣的 Tech Talent 的品質好,在目前工程師是稀缺資源的當下,許多團隊也來到台灣設立 Tech Team,例如我們的 Portfolio Shopback,以及其他東南亞 Unicorn 例如 Grab、Carousell 等。

如果是新創要進入台灣市場,基石創投與台灣的創業生態系保持著很緊密的關係,如果對於台灣數位產業市場不熟悉的國際團隊,基石創投可以作為很好的市場調查 Reference Check,如果進入市場後,需要其他互補性服務,基石創投也可以介紹新創或大公司給國際團隊合作。

加上如果要跟台灣一流的電信公司與電商公司合作,中華電信與 PCHome 剛好是我們的 LP,如果能夠促成新創 + 大公司合作的 Win-Win,基石當然也會不遺餘力地讓雙方展開合作的可能性。

基於上面幾個我們可以使得上力的部分,我們認為吸引國際團隊來台是有機會的,只是我們得要去找到合適的對象,並且好好的行銷台灣,所以我們就開始了飛行之旅,一直到 Covid 發生才暫停,但 Covid 後 Concall 還是持續不斷,替我們尋找更好的合作夥伴以及投資機會。

如果將類別、地區以及投資階段整合成一張圖來畫,那就會長得像下圖。我們還是以 Data Intelligence/AI 為主軸,在台灣可以投資 Seed Stage,未來協助其進行區域擴張;在東南亞可以投資 Growth Stage,協助其 Leverage 台灣資源,在台灣有所成長。

如果將投資階段與地區畫成一個 2X2 的 Table,那可能會像是下圖:

當然我們的投資策略也會隨著市場大環境的變化而持續調整,不過以原先的策略來看執行成果,截至目前為止投資了八個團隊,其中六個團隊是做國際市場的生意,剩下兩個也有往國際市場拓展的行動,只是因 Covid 而 Pending,正在等國際交流打開的時機。而國際團隊來到台灣市場,與當地的夥伴合作,也正在持續中,相信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會有比較明確的消息出來。去年投資的團隊已經有一半獲得下一輪資金的支持,而另外一半也正在募資的過程中,當你的 Portfolio 在募資時,你就會變成跟他坐在桌子的同一邊,希望可以吸引到更好的投資夥伴一起合作,這時候我們就也能感受募資的壓力 (笑)。

團隊

作為一個新創,團隊是最重要的評估因素。而基石團隊也在今年正式成形,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下,我們配合的默契也越來越好了。人家都說創業的第二年是個痛苦的低谷,作為一個創業的創投,我們也經歷了 Covid-19,許多投資案的評估不確定性變得更大,Portfolio 所面對的壓力也變大,我們在尋找案源的同時,也得維繫好潛在投資人的關係 (沒錯,創投也是需要去募資的),這一切也會讓你對未來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還好我們有互相幫忙的團隊、創業者,也因為團隊的完整,讓我們有能力去接受更大的挑戰,把我們之前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持續加強。雖然挑戰還是在那邊,但有團隊以及其他投資人朋友的相互幫忙下,垃圾話幾句後,還是要正面的迎向挑戰。

隨著團隊的到位,我們也再次的盤點我們有的資源,看看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我們現在公司的外籍比例超過一半,除了我跟 TP 是台灣人,Samuel 是印尼人,Jonathan 是日本人,台灣、東南亞、日本市場有怎樣的 Crossover 的可能性,也變得更能去思考了。

未來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Let’s write the future. 怎樣跟我們的 Portfolio 共創出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發掘更多好的創業團隊一起合作,一起面對死亡的幽谷,一起成長,這都是我們得持續做的事,而且這沒有一個固定的招式,持續執行就會成功,而是要見招拆招。不過這也是他好玩之處,反正就要一直動腦一直動腦,有新的東西,新的變化,就去了解它、接受它,然後找出個自己的理論,從市場去驗證它,如果錯了,再調整。可能再回頭一看,又是兩年的時間了。不過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Let’s write the future. Work Hard, Work Smart, Work Together, and HAVE FUN.

若覺得基石創投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們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按讚與關注,也順便幫我們分享給更多的創業者。


我是布蘭登,畢業於台大數學系、商研所。與台大物理系、光電所畢業的 TP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研究所時期對於網路創業與創業投資產生興趣,經過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洗禮,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