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如何看待投資彼此競爭的公司?

攤開現在的許多網路巨頭如 Facebook、Slack、Pinterest…等的早期投資人名單,一定都會看到 a16z 的名字,其中也包含了 Instargam,在其種子輪時, a16z 就投資了美金二十五萬,而當 Instagram 被 Facebook 以十億美金收購時,這筆投資產生了 312 倍的回報,是所有創投夢寐以求的全壘打。但是一般來說,若是被投資公司快速成長,創投都會持續在接下來的 A 輪與 B 輪 加碼投資,以提高整體的回報,但 a16z 並沒有這樣做

因當年 a16z 投資 Instagram 時,他還叫作 Burbn,是一個地點共享 (location sharing) 概念的新創,而 Burbn 在種子輪後沒多久,就 pivot 往照片分享前進,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但 a16z 在投資 Instargam 前,已有投資另外一家照片分享的公司 – Picplz,所以 a16z 面臨了一個問題,若是我投資的兩家公司在彼此競爭該如何?

最後 a16z 在和兩個團隊深聊與一連串內部討論後,a16z 認為應該要維持當初對 Picplz 的承諾,而選擇了繼續支持 Picplz,並把從投資 Instagram 種子輪取得的一些權利,如資訊權、優先認購權…通通放棄,當然最後也讓 a16z 損失了更多獲利的機會。

雖然這是因為投資後團隊轉換方向所產生的問題,但每個創投或多或少都曾面臨過類似的選擇:這兩家公司都非常有潛力,創辦人我都很喜歡,該不該兩邊都投資?而這答案往往因投資角色與階段的差別,會有一些不同的立場,比如說知名的 SV angel,因專注於非常早期的投資,往往投資公司有上百個,接下來的發展會不會彼此競爭都很難說,所以他們對此抱持開放的態度,也有對應的規範,如對雙方資訊的防火牆…等等。

但絕大多數的創投、如 Union Square Venture,都會盡量避免投資兩家互相競爭的公司,這就是投資了一家公司後的機會成本,基石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一直認為投資是和創業團隊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而創業者就是我們最重要的客戶,基石希望能百分之百的支持我們所有投資的公司,給予最大的協助,並希望創業團隊能夠百分之百的相信我們,任何有可能影響這樣關係的事我們都會盡量避免,包含投資他們可能的潛在競爭者,甚至是創辦團隊認為的潛在對手。

若是我們投資的公司因為方向轉換、業務擴大或是併購而產生了彼此的競爭,我們也將會與雙方溝通,希望能促成雙方的合作,若是沒有辦法,我們也會採取相對應的措施來保護雙方的權益。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所有創業團隊更瞭解基石的投資想法,與我們是一個怎樣的投資人,也希望與更多的優秀團隊建立起一個良好與互相信任的長期合作關係。


我是 TP,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光電所。與台大數學系、商研所畢業的 Brandon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畢業後曾參與公司 0 – 1 與 1 – 100,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相信未來仍有無限可能性,希望能與優秀的創業團隊一起合作。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