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Jonathan,在美國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取得光學工程與金融經濟雙學位後,就職於日本三大投資銀行之一的 SMBC Nikko。之後在創投 SBI 負責海外投資,主要專注於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成長期新創。2020 年加入基石創投。
相信各位創業家都有讀書的習慣,會帶著各種不同的目的去閱讀。這次我想推薦的 7 本書都是記錄成功創業家的創業經驗以及他們從中總結出的心得。一方面,它們都是很好的工具書,相信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可以學到許多與創業以及管理公司相關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前沒有考慮過的面向。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帶著 “如果當時是我,我會怎麼做” 以及 “這個狀況跟我現在為止面對過的哪個情況很像” 這兩個問題去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一本書我對會分成【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我的讀書心得】方面去介紹。
書單:
1.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 Ben Horowitz |
2. Zero to One – Peter Thiel |
3. Creativity, Inc. – Ed Catmull |
4. Principle – Ray Dalio |
5. 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 – Ben Horowitz |
6. The Everything Store – Brad Stone |
7. Built to Sell – John Warrillow |
-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 Ben Horowitz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覺得創業很辛苦,很孤獨的創業家
- 創業後覺得自己不適合創業或不適合當 CEO 的創業家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作者 Ben 在曾經風靡一時的 Netscape 與 Marc Andreessen 共事,之後又與 Marc 創辦 LoudCloud (之後改名為 Opsware),是 Internet、Cloud與SaaS 方面的先驅者
- 在 2007 年以 $1.65B 的估值把 Opsware 賣給 HP 之後,於 2009 年與 Marc 成立了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別名 a16z),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去運營創投基金
- 本書是作者在運營 a16z 的第 5 年時發行的人生第一本著作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作者先描述了自己的生平,介紹了從他的角度看到的瀏覽器戰爭。(如果對這段故事有興趣,我推薦一部叫「Valley of the Boom」的電視劇。)
- 接著作者下了很多的筆墨去生動地描述自己作為 CEO 去創辦並管理 LoudCloud 與 Opsware 的全過程。很多事情與感受是他當時作為 CEO 不能讓外人知道的,但在書中他都巨細無遺地寫了出來
引用「I turned to Scott Kupor, my director of finance, and said, “We did it!” He replied, “Yeah, but we’re still fucked.”」
「… It was like the world stopped spinning. I sat there in a daze until I heard Deb’s voice saying “Ben, Ben, Ben, …”」
「It was good news: We had exactly sixty days to fix all the problems and make the deployment work. If we did not, we were done. We had sixty days to live.」
「I thought that there was no way we’d be able to raise the money. We were going to go bankrupt for sure. I did not sleep more than two hours total during that entire three-week trip.」
「Bill broke the dead air, “Ben, it’s not the money.” I felt a strange sense of relief. Maybe I’d overestimated our cash problems. … Then Bill spoke again, “It’s the fucking money.”」
- 作者在書的後半段,把自己總結出的各種 CEO 普遍會面臨的難關與問題一一列舉,並提供了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法。以下只是少數幾個例子:
- 不要獨自面對難關,要誠實地分享現狀,讓團隊一起解決問題
- 要知道永遠都還是有路可走,從來不會真的無路可走
- 裁員時, CEO 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與失敗,迅速執行裁員。CEO 應該親自向全公司通知裁員的消息,並且在執行裁員的過程中留在現場讓大家看到
- 有時公司內部的有些問題,其實不需要有 Solution,只需要有 Clarification
- 在公司擴張時,要從「溝通」與「做決定」的兩個面向去設計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
- 如何從朋友的公司招聘人才?如何招聘自己沒有做過的工作的 functional manager?從大公司招聘高層有什麼優點跟弊端?Peacetime CEO 跟 Wartime CEO 有什麼不同?在鼓勵員工創新與創新失敗時的責任追究上,該如何拿捏?這些問題在書中都會給出答案
- 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做 CEO 最難的地方並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
引用「The hard thing isn’t dreaming big. The hard thing is waking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n a cold sweat when the dream turns into a nightmare.」
「Hard things are hard because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or recipes. They are hard because your emotions are at odds with your logic. They are hard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and you cannot ask for help without showing weakness.」
「The Struggle is when … The Struggle is when food loses its taste. The Struggle is when you don’t believe you should be CEO of your company. The Struggle is when … 」
【我的讀書心得】
- 首先,讀這本書的確可以學到很多經營上的理念與知識,但推薦這本書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在辛苦創業的各位朋友可以覺得「啊,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原來不是我特別的不適合創業,不適合當 CEO。」
- 雖然從外界來看,Horowitz 把公司做上市了,最後高價賣出公司,還成為了一流的投資人,但 Horowitz 在書中誠實地說,他在做 CEO 的時候其實一直都覺得自己做得很爛,外界對他的評價也是十分差的
- Horowitz 雖然沒有這樣描述自己,但我認為他很厲害的地方是,他對於自己與他人的一個動作、一個行為或一句話都觀察入微,並分析它們背後的意義以及自己從中學到的事情
- 例如,在作者要為即將燒光現金的 Opsware 募資前,有矽谷教練之稱的 Bill Campbell 給了他一個簡短的建議:募資的同時也要跟律師一起做好破產的準備。作者因為 Bill 在這個時候可以講出這句話,就觀察出 Bill 真的經歷過大風大浪,而且是個很好的導師。
- 我讚成 Horowitz 對產品開發的觀點。不管是通過收購 Tangram 來留住 EDS 這個大客戶,還是在與 BladeLogic 的競爭中優先開發了團隊覺得需要的功能,而不是現有客戶覺得需要的功能,他的決定都是在主張:很多時候客戶是不知道或者不懂得表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有些新創團隊會開發一個產品去解決一個眼前的問題,或為了各別客戶的要求而不斷投下資源去開發新產品或新功能。這樣做也會有所成長,但就會成長得非常被動跟緩慢,而且容易被時代淘汰
- Benchmark (美國著名創投基金)的 David 在 Horowitz 還是 CEO 的時候,當著很多人的面問他 「你們什麼時候會請一個真正的 CEO ?」 這句話,Horowitz 到現在還是念念不忘。之後成立 a16z 時也公開聲明,他們是 anti-Benchmark,要做所有與 Benchmark 相反的事情
- 以後有時間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分析這兩個創投的不同之處
- Zero to One – Peter Thiel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對創業有興趣或正在考慮創業,但不知道該做什麼題材
- 已經創業,但還在摸索 Product-Market-Fit 的創業家
- 在市場競爭中感到公司已經卡在一個瓶頸的創業家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本書作者是 Peter Thiel,為 PayPal 創辦人之一,有 “ The Don of Paypal Mafia ” 之稱。之後不僅再次創業成立 Palantir 做大數據分析,還從 Clarium Capital, Founders Fund, Valar Fund, Mithril Capital 等自己成立的基金以及以天使投資人身份投資了 Facebook, Airbnb, LinkedIn, Yelp, Spotify, Stripe, Transferwise 等成功新創
- 作者在 2012 年於 Standford University 開了一堂關於技術與創業的課,而本書的內容主要是由一位上了這堂課的學生整理出來的課堂筆記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想要改變世界或改變未來,就必須找到一個大多數人不會同意或還沒發現的一個事實
- Peter 自己找到的一個事實是:比起水平性的發展(從 1 到 N,複製已經成功的事情到更大的規模。例:全球化),垂直型的發展(從 0 到 1,做出全新的事情。例:技術創新,發明)對未來世界的形成更有影響力
- 創業家從頭互聯網泡沫的破裂中應該要學到的教訓
-
- 大膽冒險比平庸好
- 一個壞的計劃也比沒有計劃要好
- 競爭會摧毀掉利潤
- 銷售與產品一樣重要
-
- 創業家對市場與競爭應該抱有的看法
- 在最基礎的經濟學課程中教的所謂完全競爭狀態中,沒有人可以賺錢。這個狀態的相反就是處於壟斷的狀態
- 經濟學家一直沿用 19 世紀的想法而推崇競爭,然而壟斷型公司更可以推動進步發展,因為它們有足夠穩定而豐厚的利潤去做長期的高風險的創新
- 人們把競爭理想化。雖然越競爭越讓每個人得到更少,競爭很花錢,競爭很沒有建設性,但現有的教育制度以及渴望勝利的人性讓我們看不見這一點
- VC 做投資應該知道新創的回報率以及回報機率不是 normal distribution,而是 power law。一個投資的回報可能超過所有其他投資的回報總和
- 但是,創業者或在考慮創業的人要知道,人生不是 portfolio,不能分散投資,應該了解 power law 的基礎上去想自己要學什麼知識與技能,以及自己到底要不要創業
- 最好的團隊應該像個黑幫。不一定是擁有最漂亮的履歷的人,而是有實際才能又互相喜歡互相信任又可以為一個共同目標感到興奮的人。忠誠的”邪教教徒”比專業顧問更能找到隱藏的事實
- 行銷與銷售的重要性總是被輕視,而技術與產品總是被過於重視,特別在新創圈
- 從 cleantech 的失敗得出 7 個重要的問題:
- 有沒有創造出全新的技術,還是只是漸進式的進步?
- 現在是否正確的時機做這個 business ?
- 有沒有從壟斷一個小市場做起?
- 有沒有一個好的團隊?
- 有沒有一個銷售方法?
- 自己的市場位置可以不可以維持 10 年, 20 年以上?
- 有沒有找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機會?
【我的讀書心得】
-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觀點我認為是很偏激,很有爭議的。我分享我贊成與不贊成的部分
我贊成 Peter 的以下觀點:
- 新創的資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的確要分別出有必要與不必要的競爭,並有著明確且羅輯性的產品開發優先順序,與理性的行銷廣告
- 創業者,特別是技術研發或產品開發背景的創業者,應該要了解到行銷與銷售的重要性。有時候最賺錢的並不一定是技術最領先的產品
- 雖然新創在第一次從創投募資到出場的時間可能是在 5~10 年內,但先不說出場並不是一個公司的終點,即使單純想要有一個好的出場,公司也應該在出場後至少 10 年以上的持續成長。所以新創在一開始創業或第一次從創投募資時,要知道自己目標是去建立一個 20 年後能成長而且沒有被取代的公司
- 作者把這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拿來描述創業者的特性。他想讓讀者理解創業者通常會比較異於常人,而且希望讀者可以去包容他們
-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作者描述 Mark Zuckerburg 如何完全不去考慮 Yahoo 的 $1B 收購案而讓他驚訝。結果證明 Facebook是遠遠不止 $1B 的。我作為 VC 在協助創業者做決定上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性,不要想當然,也不要因為創業者過於大膽而馬上否定,更不要被創業者不同於常人的個性或性格影響我的判斷。也希望各位創業者不要害怕分享自己的想法,或不敢反駁投資人的觀點
我不太贊成 Peter 的以下觀點:
- 如果從最大化利潤的角度來講,壟斷狀態的確比完全競爭狀態好。但是 Peter 說壟斷型公司更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是假設壟斷型公司在沒有外部壓力下也會願意主動創新,但其實很多時候正因為現實不是這樣,所以才有新創可以創新的空間
- 我認為 Peter 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有這樣的想法。第一,他當初在 Paypal 是與 Elon Musk 的 X.com 有各種沒有太大建設性的競爭,對兩個公司都不好,但他們合併後,不僅一起度過了互聯網泡沫危機,公司也越做越大。第二,他在上學的過程中經歷了激烈的競爭,考進 Standford 大學以及 Standford Law School,但之後從一個競爭激烈的律師事務所那裡拿不到見習職位後,他說他覺得 devastated。但之後他選擇了自己創業,逃離了律師這個競爭,卻很成功
- 我認為,說所有的競爭以及摧毀都是不好的,是太過偏激而且不正確的。應該說,不管是作為一個個人、新創、還是大公司,都應該要把自己的資源放在盡量少而且適合自己的競爭上,去摧毀那些有必要摧毀的競爭對手
- Creativity, Inc. – Ed Catmull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技術背景的創業家
- 想要實現一個看似不可能夢想的創業家
- 感到公司的成長需要員工發揮創意的創業家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本書是 Pixar 共同創辦人 Ed Catmull 於 2014 年發行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著作
- 作者在 1979 年加入(推出了 Star Wars 等作品的) Lucas Film
- Apple 創辦人 Steve Jobs 於 1986 年從 Lucas Film 手中收購了它的 digital 部門,並將此部門法人化,成立了 Pixar
- Pixar 於 2006 年被迪士尼收購,作者之後成為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總裁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作者的夢想是做出歷史上第一部完全用電腦製作出 3D 動畫電影
- 作者描述了他遇到的各種技術上的難關,以及他與他的團隊如何解決了各種問題
- 但比起技術上的問題,作者著重描述了以下問題:
- 從技術背景出來的作者在管理團隊上遇到的問題
- 在電影故事情節以及 story telling 方面的決策上遇到的問題
- 當公司快要沒有資金時,當公司無法趕在時限內完成工作時,當公司規模變大時,作為 CEO 的他遇到的問題
- 在招人與用人方面遇到的問題
- 作者在 Pixar 與迪士尼競爭跟合作中遇到的問題
- 作者也描述了從他的角度看到的 Steve Jobs 以及與他之間的故事
【我的讀書心得】
- 這是一本十分適合技術背景出身的創業家的經營管理參考書。作者不用難懂的經營學術語,而是用平易近人的語氣坦誠地分享了他在每一個時段觀察到的公司內部現象,以及他嘗試過的幾種解決方法
- 這也十分適合抱著遠大夢想的創業家,是一本相當勵志的故事書。作者從小就對電腦可以做出來的 3D 影像著迷,但在學校,在加入 Lufas Film 之前,加入 Lucas Film 之後,以及 Pixar 剛成立的時候,用電腦來做一部兩小時的 3D 影像電影是遙不可及的。但作者與團隊從無法做出一隻光滑的手到做出可以讓大量的角色在不同燈光情景中互動,從不懂得如何寫一個幾分鐘的故事到真的做出第一部電腦製作 3D 影像電影:Toy Story。希望這個夢想實現的過程也可以增添各位創業家做夢的勇氣
- 作者經歷過公司十分艱難的時期,也經歷過公司得到巨大成功的時期,總結出了公司在各個階段應該注意的事情,適合處於任何階段的創業家參考
- 若對 Steve Jobs 有興趣,書中也有不少描繪 Steve 鮮為人知的一面的筆墨。有的地方讓人莞爾一笑,有的地方讓人扼腕歎息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