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是基石創投的實習生,就讀港科大金融系和資訊系統學系。過去曾在政策智庫實習,因為想要更加了解台灣新創生態跟 VC 產業而加入基石。喜歡電影、獨立樂團跟攝影。
What an incredible journey! 有機會在大二結束後就能夠來基石實習真的是非常幸運,我也十分珍惜這次的機會,休學一學期認真實習 in retrospect 的確是個讓我能夠完全沈浸在 VC 世界中不斷學習跟成長的方式,不過在談我學到的事以前,我想要先說下自己在實習中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Things that I need to work on
Explore and digest......more
在實習之前我就是個讀了兩年商學院、做了一次政治智庫實習的大學生,雖然在大學時對新創的確有些認識,平常也喜歡讀各種的書,但 VC 畢竟跟生活有點距離,並且絕大多數大學中教的東西都不適用在新創上,所以剛實習的前兩週就是完全被 VC 的術語淹沒,自己也覺得很難一下就抓到作為 VC 該有什麼樣的 mindset 。不過每週的上課時間都是讓我能夠更好地去適應這個 learning curve 的方式,感謝 Catherine, Felix 跟 Oliver 真的是百忙之中撥出時間幫我快速了解 VC 內部的運作 ,也回答了我很多問題。課程結束之後 Catherine 也都會鼓勵我多去看看上課內容以外的東西,繼續加深知識;TP 也提醒我在看 term sheet 中條款時不僅要知道他字面上的意思,還要知道這些條款存在的意義,背後保護了誰、防止了什麼樣的事情發生等等,真的理解了這些背後的意義才是讀懂 term sheet 。
每個月、每個禮拜、每一天回家的路上我都在想今天有哪裡做得不夠好,回家就盡量用時間來從各種 newsletters 跟書中彌補知識上的差距,雖然有點累但我還是很享受能夠不斷學習的日子。但常常還是會覺得無論惡補了多少,看的還是不夠多、不夠廣、不夠深,在每次和新創的 first meeting 之前我都需要先對公司與產業的背景做很多功課後才能想出足以挑戰 founder 想法的問題,但是 TP 總是可以在挑戰 founder 想法時又給出他們建議。以西洋棋來比喻, Grandmaster 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他們只要看到棋型直覺就會快速從對棋局的記憶中翻找看過的 pattern 並告訴他們該怎麼下才會贏得這盤棋;同樣地做 VC 也會看到很多 pattern ,今天如果是做 e-commerce 的 founder 來 pitch ,有經驗的 VC 馬上就能想到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來挑戰 founder ,並且這些問題也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因為看過更多新創的經歷而學得。但對於我而言,還有好多商業模式、市場都是我所不了解的,甚至有時候會因為對於新事物過度興奮而需要提醒自己的角色是投資人,未來肯定需要更深、更廣且持續地了解新創和創投這方面的知識跟新資訊來不斷成長。
See the details, the bigger picture, and be aware of time.
Catherine 常會提醒我在做市場跟競爭者研究的時候要看細一點,如果今天有十家做電商的新創,只有一家能夠持續募資、成長,但其他家卻失敗收場,那麼要獲得有用的資訊就得去探究成功的新創在產品/服務、GTM 上做了什麼才成功、失敗的新創又為什麼會失敗、同樣的成功方法又是否能夠被複製等等;而作為 VC ,也同時需要看到更高層面的東西,包括 founder quality, valuation, dilution 等等,這些經常甚至是更重要的事。對於獲取以及分析這兩方面的資訊,必須很好地分配有限的時間並給出結論 ,該怎麼更好地分配時間來抓取這兩端的平衡點是我需要持續練習的。
Writing = Thinking
我在基石也寫了幾篇文章,題目包括 Quiet-quitting, Key metrics in subscription model, Finding the beachhead market, PQL & metrics for teams, handling co-founder breakups,中間也有幾篇不適合新創的主題。最後沒能夠把多數文章也發布出來的確是個小遺憾,主因還是自己比較想要 focus 在幫忙做市場研究跟其他工作上所以沒能把文章修改成滿意的樣子。但實習一開始就寫文章其實是我很愛的一點,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個能夠逐漸克服學習曲線的時間,也能讓我透過寫作更清晰地思考,並且逐漸把自己當作是新創以及創投的角色來看事情。雖然最後沒能寫出幾篇足夠漂亮的文章,但過程中的思考跟練習都幫助我深化了很多知識。這裡也推薦兩篇在我寫作時幫了我很多、 Paul Graham 的 essay 給未來的 intern: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跟 "How to write usefully" ,對我而言,寫作現在反而變成了我的習慣,對於看到的新知識或是新資訊寫出自己的想法、逐漸整理並產出文章成了我會持續下去的練習。
Things that I‘ve learned
Iterate, iterate, iterate
曾經認識 Machine Learning Lifecycle 之後,就一直覺得其實人的思考也是這樣的,不斷地從練習集中學習、從測試集中得到 feedback 後並調整、再從新學習,當然也會有產生 bias 的時候,但這都是整個 lifecycle 的一部分,只要不斷學習跟調整就有機會變得更好。在對於產業的認識上,這幾個月來我從比較 tech 的 RPA, MLOps, CV, Generative AI, 5G 看到比較 consumer 的 remittance, remote counseling, fitness, creator economy, healthtech 等領域,逐漸了解各產業的 landscape 和成功的案例,消化學習了之後再從與 Catherine, Felix 的討論和與 founder 的會議中得到 feedback ,並持續加深對於各種產業的理解。在思考上,雖然在來基石之前就已經知道 first principle, critical thinking, Feyman technique 這些小技巧,也致力於運用在自己的思考邏輯中,但在基石的日子中這些都是每天必備,我逐漸從腦中的一團糨糊中磨出了一點銳利的部分,最後也能從和 founder 的 meeting 或是研究任務結束後得出一點自己的 insight ,如此密集地將自己 mental model 迭代的過程我認為十分難得,未來也會持續精進自己思考跟找出問題的能力。
The Cornerstone culture
一開始 inspire 我來 VC 實習的是 AppWorks 的 Jun ,他曾在我高中時參加的一個 workshop 中說過他覺得問問題這件事不僅幫助了他成長很多,也對於作為 VC 的工作助益很大,那時候也只是記在腦中,對於這件事對於 VC 的實際效用並沒有什麼理解,只是單純想要未來也嘗試看看這樣有趣的工作。在基石實習完後才對 Jun 的感觸有更多自己的想法,發現問更多問題、問對問題,都是能夠更加了解 founder 的方式,而這對於 founder-focus 的 VC 來說尤其重要。我還記得 TP 在某次 founder 問及基石的 investment thesis 中曾經說到:「我們投的不是 business model ,不是 product 也不是市場,我們投的是 founder 。」當然,基石這樣 founder-focus 的文化並不代表我們不會去看背後的市場、產品跟商業模式,我們會在問相關問題的過程中挑戰 founder 的反應速度、是否有能力解決問題,並最後決定是否要相信 founder 在會有能力去解決未來將會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我覺得基石最寶貴的一點,基石投的是人,看的也是人,financial return 對 VC 而言固然重要,但在與人的實際相處上卻不會對 founder 擺出我是投資人的姿態,而是更願意和 founder 一起 write the future 。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還是很感謝基石的各位這幾個月來的照顧,雖然待的時間不長但卻在每天泡在辦公室的日子裡跟大家學了很多。就跟以前的 intern 說的一樣,如果在這裡認真實習的話,的確會得到很大的收穫,實習生有任何疑惑、 concern 或是想要嘗試的事都能夠安心地提出並跟大家相互交流。
最後,雖然還想要繼續實習一陣子、接續這段 adventure,但好像應該回學校把剩下的大學念完了。無論如何,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我也會把在基石的所學帶著往下個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