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cca 是基石的實習生,就讀於政大。待過顧問業和新創,因為想要更了解神祕的 VC 產業以及新創生態而加入基石。喜歡跳舞、籃球和旅遊。
在 2020 年 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展上,我擔任了台灣新創競技場的國家大使,因而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創業家,在和創業家談話的過程中,我發現到自己喜歡了解不同的創業故事,同時也喜歡替創業者媒合資源、提供創業者建議等,於是便對創投這個產業感到興趣,而在今年的 2 月底,我很幸運地成為了基石的實習生。這篇文章不僅是記錄了我這幾個月來的心得,也希望能夠讓更多對於新創、創投產業有興趣的人認識基石這個團隊。
雖然待在基石的時間不算長,但是我在這短短個幾個月中,可以說是得到了兩大收穫:1) 累積創投產業基礎 know-how、2) 精進剖析事物的能力。
累積創投產業 know-how
在基石,我主要透過 3 種方式了解創投產業:
1) 每週課程: Samuel 每週都會撥時間替我們上課,內容涵蓋創投在投前、投中、投後各階段所扮演的腳色。此外,Samuel 也會提供相關文章給我們參考、或是透過實際演練的方式來強化我們的理解。
2) 參與 DD : 在基石,我們也有機會參與到新創的 DD (Due Diligence),透過運用實際案例,我得以將每週課堂上的知識進行實作,舉例來說: 我在實際案例中學習到了如何檢視 Cap Table、如何閱讀 Term Sheet 、以及如何製作 IC Report 等。
3) 參與新創 Pitch, Mixer, 分享會: 在實習期間,我參與過數十場的新創 Pitch、2 場的 Mixer、以及 1 場的分享會,透過參與上述活動,我得以和創業家有更直接地接觸,進而了解到創業者以及創投之間的溝通模式,同時也學會從創投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檢視新創的價值、又或者如何給予有效地建議及資源以幫助團隊成長。
精進剖析事物的能力
「撰寫文章」可說是基石實習生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由於基石並不會規定文章主題,因此於我而言,撰寫文章的困難之處並不只是在於「如何寫文章」,其實,光是「要寫甚麼主題」這件事就會困擾我許久,而我也是在此發現自己「閱讀量」的不足。由於沒有閱讀新聞、蒐集新知的習慣,我無法快速地找出有興趣的主題撰寫,於是,我開始訂閱各類知識型文章、收聽新創及創投相關 Podcast、以及關注科技時事,而這樣累積知識的習慣,不僅有助於我吸收新知、也增加了我撰寫文章時的分析廣度及深度。在這段時間我曾經發表過的文章包含了以下幾個類別:
- 商業模式、財務分析相關: 【Bumble vs. Match Group – 交友平台市場解析:後進者要如何向巨頭抗衡】
- 產業相關: 【淺談中國直播電商 (上)】、【淺談中國直播電商 (下)】
- 新創知識相關: 【從 Clubhouse 的快速崛起談 Product-led growth 的重要性】、【Product-led growth 公司必備的三項成功要件】、【如何妥善運用 Freemium Pricing?】、【硬體的訂閱經濟】
除了上述兩大方面能力的精進外,我在基石所待的這段時間中,主要得到了以下幾項 Takeaways,在這邊和大家分享:
-
運用「第一原則」進行思考的重要性
在進公司後的第一堂課,Samuel 給我們看了【First Principle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rue Knowledge】這篇文章,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在分析事物時,不要被表層複雜的數字或多數人的言論給迷惑,而是要盡可能地探索問題的根本,並養成收斂出可以套用至不同情況之原則的能力。這樣的思維有效地鍛鍊了我架構性思考的能力,舉例來說: 當我在撰寫第一篇文章【從 Clubhouse 的快速崛起談 Product-led growth 的重要性】時,我的目標是想要了解為何 Clubhouse 能夠崛起,而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答案包含了: CH 善用邀請碼的稀缺性吸引民眾加入、CH 創造了一般民眾和明星互動的機會等數十種答案。然而,當我進一步將數十種答案進行歸納,可以發現 CH 用戶的高速成長,其實是因為 CH 採行了「產品帶動服務成長 (PLG)」 的策略,換句話說,當今天新創想要仿效 CH 的成功時,他所要做的並不是複製網路上查到的數十種解方,而是要設法創造一個能夠「帶動公司成長的產品」。由此可見,運用「第一原則」剖析問題能夠有效地將問題化繁為簡、並掌握成功的精隨。
-
學會獨立思考、產出自己的想法
記得在撰寫文章時,Samuel, TP, Brandon 常常會給出「你覺得這個數字合理嗎?」、「你覺得為甚麼會這樣?」、「你想從中給予新創甚麼建議?」等評論,而這樣的回覆便促成了我在撰寫文章時,會不斷地詢問自己 “Is it true?”, “Why so?”, “So what?” 這三個面向,試圖在財報、S1、或是他人的分析報告中找尋答案。又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撰寫交友軟體的文章時,Samuel 問我認為 bumble 是否有機會和 Tinder 共存,而我回答:「是啊,因為 Bumble S1 上面說消費者都習慣使用兩項以上的交友軟體,所以 bumble 有機會和 Tinder 共存。」然而那時 Samuel 就提醒了我說,不應該全盤相信 S1 上的敘述,因為 S1 有高機率寫偏向該公司的評價,反之,我應該根據 S1 上的描述,依據自己的邏輯和其他資料驗證這件事情是否合理。而這樣的訓練不僅是為了撰寫更具邏輯性的文章,也是在磨練自己判斷新創團隊之價值的能力,舉例來說: 每次聽完新創者的 Pitch 時,Samuel 都會問我「你覺得這間新創如何?」,我便需要依照團隊的 Pitch 以及我既有的產業知識做出判斷。總結來說,我認為懂得獨立思考並產出自己的想法,是身為一個分析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
積極學習,才有機會創造出更多價值
在進入基石後,我才真正了解到「創業」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情,創業者不只需要懂得營運公司,同時還有可能需要身兼 CTO, CMO, COO 等五花八門的職位,因為許多創業者在人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靠著自己的能力學習各式技能進而撐起一間公司。在創業者的世界,他們懂得透過「學習」克服遇到的障礙,倘若我們能夠學會這樣的生活態度,將有機會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價值。以我在基石的經驗為例,當我在撰寫文章時,因為從來沒接觸過財報,我原先是想在兩篇文章中都略過財報面的分析,並專注於產業脈絡上的演變。然而,Samuel 當時便鼓勵我在文章撰寫上可以嘗試多一點數字面的解析,於是我就一步步從不同作者的文章中做參考,最後完成一篇結合市場和財務面的分析文章,雖然相較於創業者們的學習,我的突破算是微乎其微,但若我們能夠嘗試在生活的各種面向上一步步地挑戰自己,將有機會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
經過這幾個月在基石的洗禮,我算是大大地改變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不僅僅是對於新創圈生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也讓我成為一個更勇於去探索未知領域的人。基石是一間看似小巧但卻充滿了知識含量的公司,只要有心學習,這裡可以為你帶來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