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每天的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創業者,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心得與體驗:「Hey,Brandon,我跟你說,我真的覺得我過去一年學到最多的是 XXXX」,或者針對創業者最近的經歷,經過討論後一起找出一些心得與結論 (Take Away),這樣場景無時無刻都在發生。我總覺得這樣互動的過程,如果有機會跟更多人分享,讓其他創業者也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經驗談,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價值。「創業者這樣說」就是因此而生的專欄。
前幾天有個國際的創業團隊跑來跟我 Update 他們最新的狀況,上次跟他們聊聊更新近況已經有快一年之久。還記得一年前他們為了募資而如火如荼的到處尋找投資人,而那時候我們有給他們一些建議,但有些地方,當時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就是有一點卡卡的,所以當時這個案子也就沒有繼續看下去。
Pivot
這次再回來,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大方向沒有變,但是從獲取客戶以及服務供給兩端,都有明確的 Playbook,有些當時要主打的服務,反而現在不再是主力,而是又回到最一開始的 idea 為主力進行拓展。這樣的狀況其實在創業團隊很常見,發生時我們常會用「Pivot」來形容這團隊的狀態,中文來說就是「轉軸」,稍微地轉了方向。
When to Pivot?
很多創業者也常問,那我什麼時候該 Pivot?需要怎麼 Pivot 呢?如果你現在的模式做得很好,訂單一直來,客戶一直回來,你大概也不會問這問題了。通常需要「轉」的時候,就是你發現當初想的那一套,並沒有想像中有那麼多客戶買單,生意有一單沒一單的,甚至有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的感覺,這就是你沒有打中你原定的目標客群。那時候心中的焦躁與失落感,可能就會鞭策你去「Pivot」,有方向倒還好,但如果沒有方向呢?
市場是最好的老師
你的服務再怎麼糟,總是還有些初始的用戶,試著去訪問你的用戶為何使用你的服務與產品,或者為何不喜歡你的服務或產品,有時候你可以發現,原來使用者使用我的服務或商品,並不是我原先設計的 A 功能,而是另外的 B 產生出來的附加價值,才是他們想要的,而你就可以改以 B 為主,去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跟你的目標客群溝通,此為服務產品面的 Pivot。有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的使用者都有某種特性,他們可能是某種族群的人,那你就可以依照這一族群的特性,找到更合適的行銷內容與通路,擴大你的使用群,此為目標客群的 Pivot。
暫停鍵
聊天的過程,看到團隊有這樣的 Pivot,我通常最好奇的是「什麼導致了你的改變」?其中一個 Founder 小查跟我說:「其實作為一個創業者他也知道,有時候你得要花時間想好長期的策略,但有時候你就是太忙,光是日常作業就把你淹沒了,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想想,但我也知道太忙不是藉口。不過因為前幾個月有個機會去參加一個北美的加速器,我們的時區就跟亞洲團隊日夜顛倒,白天其實就沒有其他的雜務干擾,我們三個 Cofounder 就可以抽離目前的業務,來看自己的 Business,加上當時遇到的其他 Mentor 與 Founder 又提供給我們許多不同的觀點及意見,有些長期的 Plan 反而越看越清楚。我認為我們三個那時候像是按下了暫停鍵,花一點時間把方向找對了再往前走,總比一直瞎走沒看指南針來得好」。
而之後他們就用思考後的模式,以及得到的新知,回去研究他們擁有的客戶以及服務供給端,從營運數字以及客戶反饋上看出了一些端倪,似乎又找到了另外一個新成長方向。
吾日三省吾身,也許一天想三次有時候太過於頻繁,但作為創業者,一段時間總是要好好的想想長期策略,公司未來想怎麼走,然後再去聆聽市場的反饋,再擬定執行計畫,然後一再的重複這個迴圈,只要下個迴圈比上個好,一次接著一次,就會有正向循環了。但從小查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有時候這樣的循環,會比你想像的要花時間,所以耐心、生意撐住不要死跟長期思考,都是創業者所需的能力。
想了解更多的創業者想法,請關注基石創投 Cornerstone Ventures 粉絲頁。
在〈[創業者這樣說 003] 創業者的暫停鍵〉中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