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Candice,是基石創投的實習生,就讀於政大。在西雅圖交換時修了一門創業財務而對創投產生興趣。喜歡接觸新事物、打籃球還有狗。
記得是在今年 3/18 開始在基石實習,一轉眼也已懷胎九月半。會想要找創投實習是去年秋天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交換時修了一門創業財務,因而對創投產生興趣。回國後跟好友提到這件事,被介紹到基石面試,然後有幸開始這段旅程。而在今年底我決定離開基石了,滿足、不捨的情緒交雜,因而將在這裡的收穫寫成最後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回顧起來,這九個月已經大致了解 VC 的運作模式,主要參與集中在 VC funnel (一般分為投資前、中、後,即投資前的 deal sourcing、中段的 due dilligence 及投資後的 portfolio management)的中段以前:旁聽過不下三十場的 startup pitch,多數是在基石的辦公室,但也有去過新創 office、Meet Taipei 車輪戰;從市場預估到財務分析的 DD、後續的 IC report 與投資合約也從四、五個案例中學到許多。
除此之外,還有每個月的專案,通常會透過部落格文章來分享。這九個月內我總共寫了十篇(多數集中在這三個月內),類型大致包含:
- 財務分析:菜味很重的 Lyft S-1 分析、單位經濟
- 總體市場與商業模式分析:美國 IPO 市場變化、共享經濟、訂閱制
- 綜合型:Disney 與影音串流平台三部曲
- 創投相關:該不該拿 VC 的錢、台灣新創向東南亞前進
產出文章時常會遇到瓶頸,但卻是一個非常好內化、反芻自己所學習到的;同時透過 TP 和 Brandon 的建議修訂也可以更強化觀念。
但對我來說,在這裡除了學到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待人處事的態度、對人生的觀點,以及喝酒之必要(?),簡單條列幾點:
- 想不通或不知該何時下手的時候,跟著錢走就對了
這點講起來很簡單,但有時候在分析一些商業模式背後的動機又或是在看財報時,會迷失方向。這個觀點也讓我更能用簡單的邏輯看透商業:每間企業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我也曾因為這樣的思維沮喪過,但跟朋友聊過後得到的感想就是,我相信 you can’t change the system unless you’re IN the system,希望我能一直保持這樣的初衷向前進。
- 每一個創業者 / 團隊都值得尊敬
看多團隊的簡報後,有時不知不覺會變得苛刻。但不論是成績如何的創業者,都值得我們尊敬。設身處地就是把自己放在創業者的角度,願意犧牲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失敗的風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點對我來說是個提醒,在面對團隊來 pitch 時,不論如何也都站在如何幫助對方的 business 更好的角度出發,給出建議。
- 競爭不是把別人說得很爛自己就很強,這樣 ecosystem 不會好
坦白說,我感覺這個社會大多數的競爭已經變成這個樣子,透過貶低他人來彰顯自己的好。難的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如何在這樣的體制運作下仍保持著自己的初衷。這樣的心態是很困難的,因為說他人的短處往往是比較簡易的途徑,而在基石中你可以體悟到如何對整個 ecosystem 有實質產出 output。
-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基石的精神就是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意思就是未來什麼都有可能。但我的理解其實還有下半段:but it’s built step by step. 每個選擇都環環相扣,沒有在交換時修課,就不會和朋友聊起、到基石實習;沒有到基石實習的我,也許就不會有因培養出來的能力而獲得的機緣。基石也是這樣,沒有 TP 和 Brandon 的堅持,就不會有今天的基石;而沒有今天的基石,也許台灣早期投資輪就會有一個 gap。未來難以預測,但沒有未來不是藉由一步一步堆疊出來的。
在基石的日子是真實的、腳踏實地的,能夠創造的 impact 也許不是很及時,現實來看創投也是以獲利為首要目標而並不一定是能夠創造最多正向影響,但每個人都有不同信仰的價值,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信仰,我想在基石裡可以找到一個答案。
這是一個可以讓自己 both professionally 跟 mentally 成長的地方,無論是在人生任何階段,都歡迎你的加入!Growing as a team is stronger than growing individuall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realize that we live in a pixel not living in a full picture,每個當下都應該為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情盡力付出,一個一個 pixel 堆疊起來,才是踏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