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 View – 判斷的偏見與慣性

前陣子開會討論一個潛在投資機會時,發覺彼此會因為自己使用習慣,而對產品與商業發展有不同的見解,因而想到之前和另外一個投資人聊到的

「當你自己是投資案產品的 TA (target audience) 時,最好判斷,也最難判斷」

因為當你自己為使用者時,很容易因為產品解決了自身痛點,而高估了其價值與發展空間;或是產品不盡如意,忽略了其不斷進步的潛能,而作出了失準的判斷,也許投錯了案子,或是更慘的,錯過了一個可能會全壘打的機會,就如同有名的 The Anti-Portfolio

然而,不只是投資,我們很多的判斷,從日常生活的選擇、到公司人才的招募、策略的方向…,往往都會仰賴自身的知識與經驗,也無可避免的會產生偏見與喜好,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偏見更常是透過經驗累積、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讓我們在每天大量的判斷和選擇中能有個省時省力的方法,如看到胖子外國廚師開的義大利餐聽就會覺得比較好吃,但他若是賣滷肉飯你一定會覺得很怪,或壽司店板前若是金髮碧眼,還沒吃到壽司,可能你心中也先扣了點分數。

但偏見有時也會讓我們產生了更多先入為主的判斷,而沒在進一步去探索其可能性,如上面的 The Anti-Portfolio 中的例子 – Bessemer 當初在評估 Facebook 時,「你不知道已經有個社群平台叫 Friedster 了嘛?這戰爭早結束了」。

尤其是創業的路上,畢竟人的天性就是在趨避風險,而創業卻是要在風險下快速成長,或是很多團隊會陷入過去都是如此,也一路成長至今,產生了決策的慣性,而忽略了外在環境的變化,基石之前的另一篇文章也分享了公司應該不斷調整,以因應市場的不斷變化

所以偏見與慣性往往會造成判斷的失準,網路上也不乏許多文章在探討各式樣的偏見與慣性,如錨定效應 (Anchoring)、可得性偏誤 (Avaliability bias)、保守性偏差 (Conservatism bias) 、確認性偏誤 (Confirmation bias)、過度自信偏誤 (Overconfidence bias)…等。

而這樣的偏見或是慣性問題,不僅是發生在個人身上,公司組織也常會有著同樣的問題,而一些良好的習慣與公司文化,往往可以讓公司能減少這樣的問題

  • 數據導向 Data-driven 的工作文化,還記得剛開始工作時,那時的主管跟我說過,做決定的不是他,是實驗的結果和數據。若是一個決定能有更多的數字基礎,一定會有更好品質。(延伸閱讀:建立與利用管理報表突破 1-100 的挑戰/ 從數字找細節/ 培養看透真相的能力:單位經濟分析)
  • 以客觀事實為判斷基礎,也許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夠量化,但在判斷的當下,應該問自己,判斷的基礎,那些是客觀的事實、那些是假設、那些是推論,利用問題來把自己的思緒結構和邏輯化。
  • 多元化的團隊組成,與一個能充份表達意見與溝通的環境,坦誠把問題說出來,並確保人們有機會表達真實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
  • 多與外部角色討論:當你每天在前線打戰時,很容易就一頭栽到細節當中,而一個新的眼光 (Fresh Eye),往往可以幫你籬清、找到重點,或是提供不同的觀點讓你參考,新創團隊千萬不要浪廢了你和投資人或是導師 (Mentor) 的時間

總結說,在判斷決定之前,若能獲得更多面向與客觀的資訊,相信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結果。希望這心得分享能讓所有團隊的判斷更為精準,基石創投也很願意當團隊的 Fresh Eye,歡迎優秀新創團隊來找我們聊一聊,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Let’s write the future。


我是 TP,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光電所。與台大數學系、商研所畢業的 Brandon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畢業後曾參與公司 0 – 1 與 1 – 100,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相信未來仍有無限可能性,希望能與優秀的創業團隊一起合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