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創業家閱讀的 7 本好書 Part 2

我是 Jonathan,在美國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取得光學工程與金融經濟雙學位後,就職於日本三大投資銀行之一的 SMBC Nikko。之後在創投 SBI 負責海外投資,主要專注於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成長期新創。2020 年加入基石創投。

相信各位創業家都有讀書的習慣,會帶著各種不同的目的去閱讀。這次我想推薦的 7 本書都記錄了成功創業家的創業經驗,以及他們從中總結出的心得。一方面,它們都是很好的工具書,相信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可以學到許多與創業與管理公司相關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前沒有考慮過的面向。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帶著 “如果當時是我,我會怎麼做” 以及 “這個狀況跟我現在為止面對過的哪個情況很像” 這兩個問題去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一本書我對會分成【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我的讀書心得】方面去介紹。

書單:

1.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 Ben Horowitz
2. Zero to One – Peter Thiel
3. Creativity, Inc. – Ed Catmull 
4. Principle – Ray Dalio
5. 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 – Ben Horowitz
6. The Everything Store – Brad Stone
7. Built to Sell – John Warrillow
  1. Principle – Ray Dalio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感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全部問題都是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難關
  • 覺得公司現在無法有效地討論與做決定的創業家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作者 Ray Dalio 白手起家,在 1975 年創立了現今世界最大的避險基金公司 Bridgewater Associates
  • 作者於 2018 年發行本書,分享他在人生與工作方面的看法,並表明以後將再出一本書,分享在經濟與投資方面的看法
  • 作者在發行本書之前,Bridgewater 獨特的公司文化就常被各媒體討論。
  • 作者發行本書以後,在 Youtube 上傳了一個 30 分鐘的動畫來解釋本書,由他本人配音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作者通過全書想傳達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從發生的所有事情總結出屬於自己的 Principle (原則),並應用在在將來發生的事情
  •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自傳,第二部分是 Life Principle,第三部分是 Work Principle
  • 作者描述了他的學生時期,創立 Bridgewater 前的工作,成立 Bridgewater 初期,Bridgewater 的成長,以及在 Bridgewater  遇到的重大挫折
  • 以下是一些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
    • 一個組織應該要有高度的透明性。高層與低層人員應該盡量分享所有資訊,而且應該鼓勵每一個人去分享並記錄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掩飾
    • 要珍惜失敗與痛苦,因為它們可以促進進化,每個人都至少有一個特質是在妨礙他們成功,要找出自己每次失敗的共同點
    • 要下意識地保持 open minded。認識自己的盲點,去跟與自己有相反意見的人交談,用證據協助自己做決定
    • 嘗試把新的問題歸類到之前碰到過的問題,並利用之前總結出的 Principle 去解決新問題
    • 在開始討論事情前,應設計出一套在無法達成共識時如何做出最終決定的方法。
    • 因為人類有感情而電腦沒有,而且電腦可以更速、更正確地處理更多的數據,所以電腦可以幫助我們遵守我們自己的原則

【我的讀書心得】

  • 讀本書之前要先知道,創立並管理一個基金公司,跟創立並管理一個適合創投投資的新創公司是非常不同的。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多參考作者是如何得出自己的原則,而不是作者如何創辦並管理 Bridgewater
  • 作者對大學的四年間這一段十分輕描淡寫,但我相信作者在大學是有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從討厭學習變成熱衷研究。包括之後作者願意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去分析經濟市場與金融產品,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對金融真的非常感興趣。這也是很多成功的創業家不會特意在著作或演講中分享的一點:他們都對自己的事業很有興趣,願意為了事業而廢寢忘食
  • 大多數人應該在理性時都會同意”要珍惜失敗與痛苦”這一點,但當自己身處當下,卻往往會嘗試逃避或忘記自己的失敗。即使願意面對失敗,又常因為不夠客觀而無法分析出真正的失敗原因。希望各位創業家在這種時候可以積極地與 mentor 或創投溝通,得到面對失敗的勇氣以及客觀的分析
  •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一開始有一點困惑,覺得有點矛盾。書中強調 ① open-minded ② principal。我以為 ① 是暗示讀者不要過於依賴經驗,但 ② 又強調經驗非常重要,所以矛盾。但是再細想之後,我認為作者是想告訴讀者:不要把“經驗”只是作為一個模糊的記憶放在腦海中,而應該分析經驗,把它分解歸類,然後用語言、數字或算式記錄下來,使未來做決定時有明確的參考
  • 作者早在 80 年代就把電腦技術運用在數據分析與決策上,近年也大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我自己也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而開始學習 Python 與 Machine Learning,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就如 IBM CEO 的 Arvind Krishna 曾說 “所有的公司將會成為 AI 公司 (Every company will become an AI company)”,希望還沒有活用 AI 技術的各位創業家們也抽出時間學習了解一下 AI
  • 十分贊同要事前設計好,如何在無法達成共識的狀況下還能做出最終決定。設計好如何決定的方式很重要,但其不該是為了替決定時可以省下繼續討論的時間而定。它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員工可以持續地積極提出有創意有建設性的相反意見
  1. 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 – Ben Horowitz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不覺得公司文化很重要的創業家
  • 不懂得如何建立公司文化的創業家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本書作者 Ben Horowitz 跟這個書單第一本書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是同一作者
  • 作者於 2014 年推出 Hard Thing,之後於 2019 年推出這本 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為何公司文化很重要? → 有很多工作上的決定,“公司目標”與“公司理念”都無法幫助員工做決定,只有公司文化可以
  • 作者描述了 Toussaint Louverture 的生平以及領導海地革命的過程;介紹了日本武士道的精髓;講述了 Senghor 如何在監獄裡建立幫派並改變監獄文化;描述成吉思汗如何打造最強的軍隊與蒙古大國。除此之外,也介紹了例如 Amazon,Uber,Apple, Facebook 等公司裡的一些文化
  • 作者總結了公司文化為何重要,文化對人的影響,如何建立公司文化,以及關於公司文化的一些盲點
  • 幾個作者介紹的建立文化的方法
    • 不要一開始就完全改變所有文化,而是要留下有用的,改掉不好的
    • 設定令人驚訝的想要發問的規定,然後提供可以塑造文化的好答案 
      • 例如,Amazon 的桌子都是用便宜的木門改造的。新員工看到就會問為什麼,然後會得到答案:Amazon 的公司文化重視節約
    • 用服裝來塑造文化 
    • 從外部帶進領導者與外部文化 
      • 做違背直覺的決定 (而非言語) 來展現公司文化與優先度 
        • 例如,Louverture 完成了奴隸革命後,大家以為他會殺掉所有奴隸主,但他沒有,而是讓奴隸主們繼續做地主管理農業。他不需要用演講,只需要用這個決定,就可以告訴大家:他的革命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能力 (所以地主也要發揮他們擅長管理農業的能力)
    • 領導者以身作則,行動上符合口頭上要求大家做的事情 
    • 把道德標準設定得跟其他目標一樣的明確清楚
      • 例如:Uber 清晰地強調著增加競爭力,卻沒有強調道德,結果員工為了贏得競爭而做出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
  • 幾個作者提出的觀察公司文化的方法
    • 不是從管理層取得口頭上的答案,而是看新員工在加入公司之後如何改變他們的行為
    • 領導者跟員工打成一片、一起吃、一起工作、一起玩
    • 去了解最近離職的人的價值觀
    • 公司文化出現問題的征兆:① 本來適合公司文化的人都在離職 ② 公司在公司文化最優先的事項上失敗 ③ 員工做出讓你震驚的事

【我的讀書心得】

  • 在讀這本書之前,公司文化對我而言只是個比較 minor 的事情,不覺得公司的成敗會被它的文化影響。但讀完之後,回想我待過的學校、社團、公司與我現在為止看過的新創,覺得作者寫的非常對:文化會改變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會形成公司文化,而公司的成功是需要每一個員工都願意做出可以幫助到公司的行為
  • 我認為作者歸納出的幾個方法中,最有效也最容易實施的其中一個,是 “Create shocking rules”:設定一個奇怪的規定,新員工來了之後會問為什麼有這個規定,老員工就會解釋。而這個對話每發生一次,或這個規定每次生效,都像是再給員工複習一次公司重視的文化。希望各位創業家可以參考一下,也歡迎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在公司都設定了怎樣不同尋常的規定
  • 很多時候,旁觀者清而當局者迷。公司內部已經出現不好的風氣或現象,甚至已經慢慢演變成一個不好的公司文化,但管理層反而看不見。十分建議各位創業家參考作者的建議,跟剛加入公司一兩個月的員工交談,看看從他們的角度感受到的公司文化是怎樣的,從而做出改變
  • 這本書適合任何類型的領導者,不管是新創或大公司,還是非營利機構或學生社團。書中有很多的具體事例與小故事,讀起來相當有趣

 

  1. The Everything Store – Brad Stone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對 Jeff Bezos 如何用人、拓展、做決定有興趣的創業家
  • 對 Amazon 的歷史有興趣的創業家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本書作者 Brad Stone 是一名記者,採訪了 Jeff Bezos 本人以及眾多曾經或仍在 Amazon 任職的員工,於 2013 年發表本書
  • 本書在 Amazon 上曾獲得一個一顆星差評,是來自於 Jeff 的前妻
  • 本書在 2013 年獲得 Financial Times and McKinsey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Award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本書以接近傳記小說的手法,順著時間軸描述了 Jeff 在童年收到的特殊教育,在另類的避險基金 D.E. Shaw 的工作,以及創辦經營 Amazon 的全過程
  • 書中一些我認為有趣的地方:
    • Amazon 成功的三要素:顧客中心主義,長期導向思考,創新發明
    • Jeff 決定創業的理由:想選擇一個可以最小化自己 在 80 歲時會感受到的後悔的決定
    • Amazon 一定要向 distributor 至少一次訂 10 本書才能拿到批發價,但一開始 Amazon 沒有這麼多訂單,所以每次都訂 1 本客人要的書跟 9 本 distributor 庫存裡沒有的書
    • Walmart 的高層 Dalzell 離開 Walmart 加入 Amazon 的原因:”Bezos’s vision and geeky charisma” + Bezos 多次誠邀 + Walmart 在 e-commerce 部門沒有放太多力氣
    • 實體書店開始做網上銷售也打不贏 Amazon 的原因:實體書店的員工已習慣過去的做事方式,而且很難把資源集中在新的挑戰上
    • Jeff 對 margin 的看法:推出一個市面上沒有的產品或服務時,高價位高 margin 會吸引競爭對手,而低價位低 margin 則會吸引顧客而且建起 barrier
    • 為了節稅,員工會收到塗滿綠色,橙色,紅色的地圖。綠色的州可以自由地進出,橙色跟紅色就會有各種限制
    • Jeff 的郵箱地址是公開的 (jeff@amazon.com),而他會親自讀所有寄給他的郵件,然後轉發給對應員工
  • 書中也有不少於 Amazon 沒有直接關聯的小故事,來描繪 Jeff 的人物特徵

【我的讀書心得】

  • Jeff 與很多成功創業家一樣,可以在公司還沒有什麼成績,辦公環境惡劣,也無法提供高薪的狀況下,聘請到優秀的員工,而且讓這些員工願意從早到晚甚至週末都加班工作,自發地創新,完成不可能任務
    • 相信各位創業家都會有不同的心得,而目前我認為在新創工作的員工重視的是 ① 感覺到自己在改變世界 ② 覺得自己可以成長可以學到很多 ③ 感受到自己每一個任務完成後都對公司有直接的影響 ④ 期待 stock option 帶來的金錢回報
    • 但短期可以靠夢想跟理想,中長期還是需要一些實質的 return,不然夢想有時候可能很難撐太久
  • Jeff 厲害的地方在於,不僅可以“無情地”讓跟不上的員工離開,而且還可以確保自己一直都比公司成長的速度更快,在自己沒有做過的工作上也能正確地指出底下員工沒有做到的地方,並迅速地看到公司下一步應該要怎麼成長
  • Jeff 也曾犯錯。主要的錯誤有:在互聯網泡沫中大量投資收購互聯網新創;嘗試偷偷用較少資源去複製 eBay 的商業模式;在數位化音樂與影片上執行得太慢…等等。但也因為這些錯誤而大有收穫,例如他成功地早期就投資了 Google,也從複製 eBay 的過程中摸索出讓 third party 賣家在 Amazon 上架商品的 Marketplace 模式。我認為每個創業家都會犯錯,但關鍵在於他們從錯誤中學到了什麼,以及錯誤後有沒有因此而變得不敢冒險
  • Jeff 還有一個厲害的地方,是雖然他很有野心,想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想做的很極端,但他還是會循序漸進。例如他不會一開始就什麼都賣,只賣書。他不會一開始就 B2C 跟 marketplace 同時做。他一開始嘗試 B2C 時,也是花了足夠的時間以盡量少的成本去測試 PMF。而且向 VC 融資的時機也沒有過早,也因此他第一次向 VC 融資就已經有足夠 traction 可以以相當高的估值籌到足夠的資金。他開始做 marketPlace 的時候,雖然在 B2C 這一邊已經發展到很多商品,但 marketPlace 這邊還是先只跟書店合作賣二手書,一步一步來
  • 讀完全書,覺得作者多多少少有加入自己的詮釋。作為一個外人,他從大量的調查與訪談中得到零散的故事,把它們串接起來之後,將 Jeff 描寫成一個有固定特徵的小說角色。但我認為 Jeff 應該是一直都有在變化的。而且他還有很多不同性格面。我很期待有一天 Jeff 會自己寫一本書,分享他在做每個決定時的考量
  1. Built to Sell – John Warrillow

【你該讀這本書,如果你…】

  • 覺得公司過分依賴自己的創業家
  • 開始考慮出場 (exit) 的創業家
  • 對創業有興趣但還在摸索適合的商業模式

【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介】

  • 作者 John Warrilow 用了 20 年以上的時間研究中小企業,而作者本身也經歷了四次創業,其中一家公司是由 Gartner 在 2008 年收購
  • 作者於 2011 年發行本書,在 Fortune 等雜誌被評為最佳 best selling business book
  • 作者現在為 The Value Builder System 創辦人,提供為企業計算 “Sellability” 的服務

【書中部分內容的摘要】

  • 本書是一本虛構故事的小說,描述主角創業成立了一家廣告代理商,但發現公司賣不出去。之後經過創業家老前輩的指點,成功把公司轉型並賣出
  • 以下是作者的主要觀點:
    • 最好的企業是可以隨時出售的,即使你在短期內不打算出場
    • 經營公司,要基於公司永遠可以持續下去為前提
    • 只有當你的公司沒有了你也能運行,你才算擁有了一個資產
    • 專心做好一件你擅長的事情(而不是很多你不擅長的事情),並在這一領域聘請專家(而不是聘請什麼多懂一點的人),你才可以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 不可以讓一個客戶佔你的營收的 15% 以上
    • 創業家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讓公司必須依賴自己
    • 提供商品的公司比提供服務的公司有更好的 “Sellability”

【我的讀書心得】

  • 並不是所有公司都必須出場,但一旦從創投類型的投資人募資,公司就有在一定期限內必須盡力提供投資回報給投資人的義務。本書適合開始為公司的出場而煩惱的創業家閱讀
  • 有一些公司有很高的營收卻沒有公司要收購,有一些公司只有一個剛成型的產品卻被高價收購。個中原因,希望各位創業家在讀本書中會有所啟發
  • 要注意的是,本書作者所在的圈子是中小企業,與創投所投資的對象又有不同。不建議已經從創投募資或正在考慮從創投募資的創業家,把作者的每一個想法照單全收,但可以作為參考
  • 即使還沒創業或公司還沒有到需要考慮出場的階段,也十分推薦先讀一讀,因為從一開始就打造一個不依賴創業家就可以獨立運作的公司,比起之後再把公司轉型,要來得容易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