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登觀點 033] 創業者,你應該誠實面對自己

「我們如果很誠實的面對事實/自己」這句話是我最近半年內常常講到的話,主要是之前看了 Ray Dalio 的 Principles (原則) 這本書裡面的一個建議「極度真實」,我認為非常有用,所以我也在日常中去實踐這個原則。

極度真實

書中提到,如果你能夠極度開放的去面對現實,在遇到不好的狀況,我們才有可能去改善它,讓自己或公司變得更好。因為很多時候現實可能都是不完美的,但人都會傾向講自己喜歡聽的話、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讓自己處在美好的假象下,感覺一切平安無事,自然會往好的方向前進,但事實往往會跟你幻想的相反。

以前在大公司工作過,也了解大公司的文化,有時候某些事情只要政治正確,或是在分析上講了一個似乎有道理的原因,你就可以展延你在某些專案上的時間,或為了專案成效不佳而開脫。就算是這次失敗了,反正公司也不會倒,下次再來就好。但創業就不一樣了 (我們在基石也是在創業),如果你願意把自己的時間投注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那誠實面對自己更是重要,因為成敗需要自己負責,而不是在大公司體系下的「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極度真實就是讓你訓練自己,得要更誠實的面對自己,有需要改進的就改進,不要妥協。

而跟其他創業者互動的過程中,有時也會隱約察覺創業者可能也會陷入不夠真誠的面對自己,列舉出幾點創業常遇到的兩點欺騙自己的狀況:

虛榮指標

虛榮指標指的是有些數值,聽起來好像數值很大、MoM 成長快速,但若實際去探究,也許這些指標離實際產生營收、獲利還有很大的距離 (可參考我前同事 Alyssa 的文章)。有些創業者跟我說,你們 VC 不是就是最愛這些指標跟數字嗎?所以在跟你們 Pitch 前,我特別去找了這些數字。多數 VC 是以 Number Driven 去了解新創的 Traction,但他們看了這麼多案子,什麼是真的吸引人的數字,什麼是看起來好看的數字,其實很容易辨別。

但對於創業者來說,有些人則會沈浸在這些虛榮指標中,讓自己處在「我的 Business 正在快速成長」的自我安慰中,這反而是不好的。因為創業最寶貴的就是你的時間,如果你要在創業的時候騙自己,燒自己的錢,不如去上班騙自己,還有錢可以拿 (誤)。

過度樂觀

創業有幾個階段,從無知的樂觀,經過市場的洗禮後,慢慢會變成有知的悲觀,從天真的創業者變成更務實的創業者,也更了解市場的動向以及自己的機會所在,慢慢的會變成是有知的樂觀。創業已經很難了,如果不樂觀一點,你可能很快就回去上班了,所以樂觀是需要的,但過度樂觀反而會害了你。

例如有些創業者對於業務拓展的速度過度樂觀,就會過度 Hiring,或者是投放過多的行銷預算,但結果可能不如預期,反而讓你的 Burn Rate 上升,手上可以運用的資金短缺。或者是對於募資的進度過於樂觀,認為每個投資人都對你有興趣,這筆錢大概一兩個月就可以到手,但實際的狀況則是十個裡面有一個對你有興趣就不錯了,拿到錢的時間可能要三到六個月,如果你一錯估時間,公司可能就提前沒錢。

極度真實在創辦人間也適用

幾個 Co-founders 之間,我認為極度真實也是個不錯的處事原則。也許在創辦公司之前,大家都是兄弟,所以有些事情可以用「情感端」的原則帶過,沒那麼真實的去面對一切,日子可以過的相安無事。但是創辦公司後,大家是把自己的未來投注在這間公司中,所以就事論事的面對每個需要修正的事情,提出來討論,對事不對人,若能憑自身力量修正就調整,若是自己調整不了的,那就善用 Co-founders 間不同的能力與調性,把人放到對的位子上。

例如之前有碰到個創業團隊,其中有個 Co-founder 並無法隨著公司成長而成長,但他還是位居要職,只是表現都不如預期 (已經超過他能力所能負擔),一開始 CEO 還是認為大家一起辛苦創業,還是要給他一定的尊重,就持續放在那位子上,但他所下的決策都會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日子一久反而變成整個公司的問題。如果 Co-founders 間很真誠的面對這一切,不管是調整新的 Function 或者是讓那個 Co-founder 做他能力所及的位子,可能長期對公司都比較好。以前聽過群聯創辦人 KS 的故事,當初幾個創辦人,有些後來還是繼續當工程師,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公司的持股上,還是擁有 Co-founder 等級的比例,這可能也是個不錯的做法。

真實的面對自己

這是我這一年下來給自己的建議,可以讓我自己想想更中長期的策略規劃,做了幾個月下來,慢慢有點成效。所以也想藉由這篇文章,分享自己的幾個跟創業相關的心得,讓創業者也可以試著「極度真實」。

若覺得基石創投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們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按讚與關注,也順便幫我們分享給更多的創業者。


我是布蘭登,畢業於台大數學系、商研所。與台大物理系、光電所畢業的 TP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研究所時期對於網路創業與創業投資產生興趣,經過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洗禮,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