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 Covid-19 國發會這次很快地就推出了國發基金紓困投資方案,我認為以反應的速度與設計的架構來說,是很聰明與快速的做法,很不像我過去認為政府會推出的方案。對我來說簡單的理解就是,政府以 1.5% 的利率借你錢,兩年後要還,但因為國發基金不能這樣就借你錢,所以套用國發天使基金的架構,讓公司以發放特別股的方式,讓國發基金「投資」。只是這個特別股的特別之處,就是他要你兩年後贖回 (還錢),而且他也不會要投票權等,精神上就真的是債,我也不想涉入你公司的運作。
救急不救窮
我認為這句話的精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狂灑,大概有 90% 以上的機率這些新創團隊是還不出來的 (創業失敗的機率超過 90%)。但每個新創都認為自己又窮又急著缺錢,如果不窮怎麼會需要紓困周轉呢?我認為這邊指的窮,是比較沒有還款能力的那些,不管這個能力是來自於公司本業的經營夠好,有盈餘可以還款,或者是有本事再募資,透過募資的資金還款。只要比較有可能沒辦法做到上述的兩件事,基本上就是窮。救急不救窮的意思,就是你短期有需要我借你錢,但我知道你不窮,時間過後你就有本事生錢出來還我。如果在這樣的精神下去執行,那就不會是撒錢的政策。但如果執行不好,這個方案後續的 default rate 應該會很高。
與可轉債之不同
先前我們介紹過可轉債,他的精神比較偏向想投資團隊,但先以債的形式快速的將錢先打入公司。但國發基金紓困投資方案,雖然名字上是特別股投資,但實際更像是一個債。
新創團隊申請國發基金紓困方案之 Scenario 分析
發生 Covid-19 當下,大家都急著需要錢,我把新創分成兩種,一種是剛完成募資,或者是帳上現金可以讓新創維持一年以上的那種,另外一種是資金水位小於半年。第一種新創如果申請國發基金紓困方案,會讓我想到 Venture Debt 的味道。
什麼是 Venture Debt
這通常發生在新創剛募資完成不久,有些金融機構會跑來 Offer 新創一筆借款,這筆借款期滿後發行的金融機構可以有權利選擇是否將部份借款轉換成股權。跟可轉債比較不同的是,他的目的是借款,主要是要賺利息的,但是他留了一個空間,如果發現這間新創成長快速,他們是可以接受部份轉成股權,來賭更大的 Return。而且這個模式取巧的地方在於時間點,因為是新創剛募資完不久,所以投資人也做完 DD 了,金融機構可以更可以相信這個新創 (畢竟有人也 DD 過了),同時此新創手上的資金水位比較高,相對風險比較低。
剛完成募資的新創申請國發紓困
這樣的組合就有一點像是上面講的 Venture Debt,主要還是以借款為目的,但風險相對來說比較小。而且有被其他創投支持的團隊,已經被篩選過了,雖然失敗的機率還是很高,但已經比沒有篩過的團隊來得更低了,風險相對於第二種來得低。
資金水位過低的新創申請國發紓困
這類新創如果能夠拿到國發紓困,好處是可以展延個 6-12 個月的存活週期,但因為這個紓困是得要償還的,所以反而在 6-12 個月後的募資壓力會比第一種新創來個更高。詳見下圖說明:
上圖假設新創的成長曲線都是很順利的成長 (見原成長曲線),但因為 Covid-19 影響而下滑,假設期間過後可以回到原本的水位 (也很有可能回不到位子,這邊先樂觀假設),所以看到右邊的橘線代表 Covid-19 結束。此時,原本第一類的創業者,還有個 12 個月以上的水位可以將 Traction 做出後再進行募資,壓力相對小。但第二類的創業者,可能就得要馬上啟動募資了,只是在那個時間點,創業者跟投資人也都不知道未來成長曲線會是延續原動能那條虛線,還是受疫情影響恢復慢的那條虛線。而這不確定性就會提升募資的難度了。
下輪募集資金的壓力,要募的比原本預期多
不管是 A 或者 B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壓力,就是你要募資的金額會遠比你為了未來 18 個月所需資金更多,因為你還要還過去 6-12 個月的國發紓困借款。募資金額提高也會提高募資的難度。
建議解法
- 國發基金紓困方案中,兩年期如果可以展延到三年,至少晚一年還款的壓力少一些。
- 還款看看可否談分批贖回,這樣對公司現金流的影響會小一些。
- 如果疫情過後募資時,如果募資時湊不到含還款的金額,那可以考慮申請等額的國發天使基金,若成功,就會變成像是拿後面的國發天使基金來還國發紓困,但後面的國發天使基金就會變成股份,有一點可轉債的味道在。
上述是我對於國發基金紓困方案的一些簡單想法,也跟已申請或想申請國發基金紓困方案的創業者參考,
若覺得基石創投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們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按讚與關注,也順便幫我們分享給更多的創業者。
我是布蘭登,畢業於台大數學系、商研所。與台大物理系、光電所畢業的 TP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研究所時期對於網路創業與創業投資產生興趣,經過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洗禮,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
The Future Is Unwrit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