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電商物流的過去、現在、未來

7 min read

我是 Jonathan,在美國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取得光學工程與金融經濟雙學位後,就職於日本三大投資銀行之一的 SMBC Nikko。之後在創投 SBI 負責海外投資,主要專注於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成長期新創。2020 年加入基石創投。

Introduction 

  • 因為最近在看物流行業的新創,而電商物流是其主要業務之一,所以上網找來很多關於電商物流的文章以及電商物流新創發過的新聞稿讀了一遍。
  • 發現東南亞的電商也只不過發展了十年,就已經在物流端出現許多改變與創新。
  • 這篇文章主要把幾次主要的改變整理出來,然後去推測未來幾年的電商會變怎樣。

東南亞電商物流 1.0 

  • 現在已經成為東南亞各地區電商龍頭的 Tokopedia、Bukalapak、Lazada、Tiki、Sendo、Carousell、Qoo10 等公司大多是在 2009 ~ 2012 這三年間成立。(Last mover 的 Shopee 則是在 2015 年成立。) 
  • 最早的那幾年,電商平台沒有資本自己做物流,而傳統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懂 B2B 物流,沒做過從倉庫送貨給多個消費者。電商物流的擔子就落在了快遞宅配的肩上
    • B2B2C 或 C2C 平台是讓賣家自己通過快遞宅配出貨給買家
    • B2C 電商會在辦公室或另外租個地方,稱作 fulfillment center。先從賣家進貨到這裡進行捆綁,再從這個 fulfillment center 通過快遞宅配出貨給買家
  • 但是電商成長太快,快遞公司沒辦法跟上
    • 在電商市場較大的日本,全國第二大宅配公司佐川急便在 2013 年就因為訂單過多而拒絕日本 Amazon 的訂單,結果其盈利率從此一路攀升
    • Lazada 早期團隊發現大量訂單會在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快遞公司這邊無法完成甚至憑空消失,親自去到倉庫確認才發現 Lazada 的訂單量已經完全壓垮他們的現有基礎架構。
    • 東南亞的快遞宅配 infrastructure 沒有日本成熟,反而更快地逼出了一群出來改善物流電商的人。

東南亞電商物流 2.0

  • 活用零工經濟的第四方物流
    • 這一類新創大約在 2013 年成立,出發點是把 Uber 的零工經濟模式帶到物流業,從而做到輕資產且可以快速擴張。
    • 主要玩家:GogoX (一開始叫 Gogovan,2017 年與 58 速運合併後晉身為獨角獸,現在在 5 個市場運營,已募資超過 $270M)、Lalamove (與 GogoX 同樣從香港市場起家,現在已經在全球近三十個城市提供服務,已募資接近 $1B)
  • 專注於電商物流的第三方物流
    • 這一類新創大約在 2014~2015 年成立,用自己的 balance sheet 購買或租借倉儲、貨車且聘請司機,並從零開始重新設計整套最適合電商的物流營運方式。
    • 主要玩家:Ninja Van (從新加坡起家,現在已經在東南亞六個國家提供服務,已募資超過 $200M)、J&T Express (創辦人是前 OPPO 印尼負責人,再之前曾與拼多多創辦人一起在步步高工作。現在在東南亞七個國家以及中國市場運營,已募資超過 $350M)、Sicepat (從印尼起家,已募資超過 $100M)
  • 提供在郵箱、儲物櫃領取商品的物流服務
    • 提供這類服務的公司,有些是整合閒置儲物櫃,有些是自己設立新的儲物櫃,而主要玩家分成各國郵局與新創。
    • 主要玩家:SingPost (新加坡郵政,在電商物流的佈局非常超前,從 2003 年就開始提供跨境電商物流服務,之後還從阿里巴巴募資接近 $500M 投資在加強電商物流。)、中華郵政 (提供 i郵箱,已經與 PCHome 以及 DHL 開始合作)、Hive Box (豐巢科技,由物流龍頭順豐以及三通一達合資成立,在 2020 年收購競爭對手速遞易。速遞易由中國郵政、復星資本、菜鳥網絡、三泰控股合資成立。)
  • 電商平台自己養物流子公司
    • 正如 PCHome 跟 Momo 都持續在投資於自己的物流基盤,Lazada、Tokopedia 等電商也開始持有更多的倉庫與 fulfillment center。
  •  

東南亞電商物流 3.0  ( ← You Are Here)

  • Digitalization  / Aggregator / 第四方物流
    • 随着 API、Blockchain、AI、Automation 等技術的成熟以及軟體開發成本的下降,最近幾年在海運、空運、港口、First mile 以及 Last mile 都數位化的進展。有的是通過 API 把多個零散的系統串在一起,有的是把物流狀況記錄在 Blockchain,有的是讓 AI 對物流尖峰離峰進行預測或優化資源分配上,有的是以 RPA 的概念把物流業一些單調重複的工作進行自動化。
    • 這些新創的營收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提供軟體系統給第三方物流並從他們以 license 或 subscription 模式收費;一種是提供軟體系統給第三方物流後,再去找需要物流服務的客戶,從他們收運費。後者會成立,是因為東南亞有很多第三方物流公司有運力有倉儲,但不懂怎麼做電商物流也不懂怎麼接觸電商客戶。
    • 這種新創可歸類為 “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物流提供規劃、咨詢、系統、資源分配的服務,自己並不持有倉庫或運力。
    • 主要玩家:Kargo ( 由前 Uber 印尼總經理、前 Lazada 物流業務總經理成立,旨在讓第三方貨運物流數位化,去年完成 $31M 的 A輪募資)、Waresix (旨在讓提供 freight forwarding、貨運、倉儲等服務的物流公司數位化,去年完成 $100M 的 B 輪募資)、Anchanto ( 自 2011 年成立以來多次轉型,現在主要提供 SaaS 軟體給 B2B 物流公司)、UrbanFox ( 初期名為 Courex,2009 年就開始串接閒置倉儲與車隊,提供電商物流並逐漸自動化各種流程。2015 年被大型第三方物流 Keppel 收購,但現在仍然獨立運作並維持原有商業模式。)

東南亞電商物流 4.0

  • 分散式倉庫以及門店式倉庫
    • 在中國,騰訊出資的每日優鮮佔生鮮電商的 50% 市佔率,而市佔率第二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
    • 每日優鮮的物流策略是建立大量的前置倉,也叫做衛星倉,特點是面積小但數量多,分佈廣。而盒馬鮮生則是精選地點並成立較大的倉庫,而這些倉庫同時也是超市門店,允許一般人前來消費。
    • 以前東南亞新創與創投大多參考歐美市場的新創,但近年開始越加關注中國市場的趨勢。預計當中國市場的倉庫戰告一段落後,資金就會流向東南亞的倉庫戰。
  • 機器人協助甚至取代倉庫員工與配送員
    • 在美國、中國、日本已經大企業以及新創在這方面有嘗試,例如 Amazon 旗下的 Kiva。
    • 但東南亞目前尚有人口紅利,物流的人力成本還相對較低,而本土新創較少選擇機器人作為創業題目。預計在東南亞市場短期內物流還是有人提供。

Conclusion 

  • 物流行業一直以來都不是很 “sexy” 的行業,既仰賴人力,又老舊,又破碎,又需要當地人脈。但隨著近幾年東南亞電商的爆發性成長,聰明人都看到物流這個市場還有非常大的成長與改善空間,想出了許多創新方法,而人才與資金也跟著流進來了。短短十年,就從無到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與新的商業模式。
  • 接下來 10 年,東南亞電商物流會變怎麼樣呢?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