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 的這篇文章,整理了 2020 年新創募資的一些變化趨勢。募資的狀況因人而異,所以每個人得到的建議都會不同,有些人說很好募資,有些人說很難募資,有些人會建議你多拿一點錢,有些人則是建議你少拿一點錢。我們先從文章中節錄幾點有趣的建議,文章的最後,我再提出我對於 2020 年新創在台灣募資的看法。
募資難度因人而異
在 Bay Area,如果你是名校畢業,曾經待過有名的大公司 (Eg. Google、Facebook 這類的),或是曾經有成功的出場,就算你還沒有做出太多實績,而且不管做什麼題目,你在早期階段是比較容易拿到錢的。
Bay Area 的價位:上述這樣的人,拿個 USD 3-5M 可能不是問題。如果你是連續創業家,那募個 USD 8M,讓公司估值達到 USD 30M 也不是不可能。這點就跟之前跟各位提過的相關:VC 對於早期的創業團隊來說,看重「人」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如果投資人對於這個「團隊與人」有信心一些,早期很難看確定商業模式是否可行,所以人看起來對了,比較容易拿到投資。
SaaS 很夯
在 Bay Area,如果你不是上面那類的人,但你做的題目是 SaaS 類別的,那現在還算是好募資。過去幾個月矽谷的 VC 越來越看重獲利能力,這也可能是 2019 年幾個沒有獲利能力的獨角獸上市後,變成「毒」角獸,讓 VC 燙到後的改變。所以成長不在是唯一指標,健康的成長才會是投資人樂見的。(參閱:[VC 101] 沒成長就很難獲得投資人青睞)。高毛利與回客很多的類型,比較能夠達成獲利的目標。而 SaaS 類別產業就有這特性,毛利高,而且客戶基本上就類似訂閱制,每個月都會回來,Churn 的比例通常很低。
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募資還是很難
如果你不是有好的背景,而且做的題目也不是當下投資人偏好的口味,那麼你就跟大多數人一樣,「募資很難」!雖然你會讀到很多創業者募資成功的故事,但記得,那個可能是百分之一的例子,剩下的 99 個人還是辛苦的在「募資中」。
估值的狀況差異很大
很多創業者都會問:怎麼替自己的公司估值,或者是現在估值的水準如何?(參閱:[VC 101] 公司是否估值越高越好?) 估值這件事情其實跟地域性有很大的關係,但跟一般股票市場一樣,價格都是供給與需求所創造出來的。過去熱錢多的後,資金供給變多,在相同的資金需求下,熱錢就會去追求相對少的案子,則價格就會變高。反之亦然。
2020 年台灣的募資狀況
現在才年初,很難說得準 2020 年的狀況。原本以區域性的投資與募資狀況來看,相對沒有前幾年來的熱,不管是中國、東南亞還是台灣,我認為上述提到的「獲利性」會是長期投資人想看到的。當然中國與東南亞前幾年還是以「成長」為最大的驅動力,能否賺錢短期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有成長,新創的下一輪有人接,繼續注資讓新創成長,一手接一手,這是很常見的狀況。但激情退去,資金供給慢下來後,理性的獲利性考量就浮出了。台灣則是因為市場相對不大,所以對於成長的期待雖然有,但考量到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 可能不大後,就會提早把獲利性納入考量,所以相對來說是務實些。
但如果加上今年的變數「Coronavirus」的影響,節儉的 Founder 可能會比較吃香一點,因為這影響不知道會多久,Top Line 也會延後幾季到達原本設定的水準,所以你有多少糧草可以撐到再次起風就會是關鍵。(參見:武漢肺炎對於新創之影響 [布蘭登觀點 027])。
我猜測有些新創有可能會延後個一兩季拿到錢,上半年的募資狀況可能會比較冷,下半年陸續才會有些案子出現。而如果是跟疫情直接相關的產業,如旅遊與零售餐飲,直接影響大,可能就得要縮衣節食一下。短期先活下來,等到市場恢復時看可否掌握回彈的成長力道,長期則還是要證明健康的獲利能力。
若覺得基石創投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們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按讚與關注,也順便幫我們分享給更多的創業者。
我是布蘭登,畢業於台大數學系、商研所。與台大物理系、光電所畢業的 TP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研究所時期對於網路創業與創業投資產生興趣,經過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洗禮,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Let’s Write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