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from Failure : Brandless Part 1: 品牌價值 vs 改善獲利關鍵

作者:Kim

Kim 是現在基石的 Intern,在政大 MBA 打滾,喜歡探索各種事物背後的邏輯、見證新創們的從 0 到 1 。


曾被評論為「最創新的零售新創」⏤ Brandless 曾是市場高度期待的明日之星,吸引軟銀願景基金在 2018 年重金投資 2.4 億美元、估值高達五億,卻在今年二月無預警熄燈;本文希望透過上下兩篇文,分析 Brandless 失敗的原因,讓創業者做為借鏡。本篇先談品牌經營、低價市場的獲利原則,下篇再談快消品的競爭壁壘。

  • Brandless 簡介

Brandless 販售品項以快消品為主,初期固定訂價為三美元,後來有延伸產品線,從六~九美元不等,其特色是包裝極簡化,並強調原料、內容物,有點類似「美國版的無印良品」,只是搬到了線上,價格更低廉。

它經營理念是去除「品牌」所帶來的消費者負擔,Brandless 發現,一般快消品價格中,有高達 40% 是品牌做產品宣傳、銷售渠道費用而付出的成本,這些費用最終都轉嫁給消費者;而 Brandless 希望改變市場上普遍利用廣告、行銷預算,來打造「品牌價值」的策略,比起直接在零售店上架, Brandless 選擇繞過中間商,省去上架經銷成本,並簡化包裝、壓低行銷費用,直接以電商作為品牌入口。

這麼做,無非是希望讓消費者把錢花在「商品」上,節省行銷費用與中間通路的抽成費用後,以低價直接回饋給消費者。儘管立意良好,它仍以失敗收場,我們先來看品牌經營的價值,再進一步分析為什麼 Brandless 難以獲利。

一、快消品為什麼反而更需要品牌溝通?

Brandless 繞過中間商,以台灣的例子來說,就是不在全聯、屈臣式或家樂福等零售商上架,要消費者直接從電商購買。

在這種情況下,儘管繞過零售中間商去降低成本,但也代表他必須付出更大心力行銷,才能吸引客人上門(因為電商必須透過行銷才能曝光),這是為何儘管 Brandless 主打去品牌化,但反而必須更用心經營品牌。

此外,在快消品的經營策略中,行銷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身為低涉入產品之一,快消品品牌需密切的與消費者溝通、傳達理念。

低涉入產品有幾個特性:單價低、消費者被動接受資訊,不經過太多思考就購買。這類產品反而很仰賴品牌形象,常常用廣告吸引 TA,舉例來說,像在電視上看到的洗髮精、衛生棉或是牙膏等廣告此類都算,因為產品的替代性高,同質性高的產品必須透過加深消費者的印象,才能讓人們在逛街時隨手購入。

而在品牌溝通上,我認為主打「去品牌化」的 Brandless 做了失敗的示範⏤缺少說故事的能力。多數消費者看到的只是他把樂事的洋芋片,變成「洋芋片、健康、低鈉、無添加物」這樣的名稱加上低價格,這種「無品牌」缺乏說故事的能力,而沒有故事的商品,是難以吸引消費者的。

二、永遠最便宜可不可以是個品牌形象?可以,但低單價更需要高 Retention 才能獲利!

你會問,沒有故事,那賣便宜點可以嗎?Brandless 就是這麼做的,只是價格策略也許為他帶來了短期的流量,但卻無法透過價格優勢持續創造金流⏤儘管低價吸引人,它的商品品質卻評價兩極、網路上還不乏糟糕客服的控訴,導致其 retention rate 低,影響整體獲利的能力。

根據報告顯示,僅有 11% 在 2017Q3 購買過的客人會 2018Q3 回購,遠遠低於 Amazon 的 45%、Instacart 的 30%。繼續看客戶的平均消費金額( APRU ), Brandless 上的每位客戶平均消費 34 元,其實和 Amazon 的 37 元不相上下,證明低訂定價還是活得下去,那問題出在哪裡?其實低訂價、毛利不高的生意,要靠高 retention 才能維持;換句話說,就是 LTV (顧客終生價值)> CAC ( 單位顧客獲取成本),才不會越賣越虧。

我們來簡單假設,如果兩者毛利率都為 20% 、花一萬元打廣告可以獲得一千位客人,簡單計算如下:

不難發現,就算訂價同樣低,在簡單的計算 LTV, CAC 之後就能發現, 是 Brandless 的低 Retention 讓其每單虧損(LTV/CAC <1,代表顧客終生價值小於取得成本),而在同樣的 CAC 、margin rate 假設之下,只要 Amazon 可以繼續增加客數,就能回收其他營業費用,規模化後獲利。

如果我們從剛剛的計算中去拆解、思考如何改善 Brandless 的獲利,就會得出四種方式:提高商品單價、拉高毛利、降低 CAC、拉高 retention rate:

然而,第一、二種方式可行性低,單是拉高單價,可能會影響到客戶購買意願,除非產品替代性低、高價值才能這樣做,而毛利的提升則有賴規模化,因為議價力會提高,但要做到規模化則先要有高需求支撐,同時規模化會增加其他費用如倉儲、管理成本,風險也會隨庫存水位提高而增加,在還沒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之前,新創不會冒險在初期就砸錢投入那麼多資本投資。

比較可能的改善方式是降低 CAC、提高 retention,他們是企業較容易從營運端去監控的,例如,從哪種渠道獲取客人較有效?利用何種活動能拉高 retention (eg 會員制度經營)?產品怎麼改善客人才會回流……等,Brandless 應該要專注去思考怎麼改善問題。

追根究底,為什麼 Brandless 的 retention 那麼低?最直觀的想法是產品品質的疑慮,當然背後可能仍有許多原因(像是競爭態勢、產品策略等),我們會在下篇提及。

想在這點提醒新創的是「物美比價廉更重要」,如果要以滲透訂價(低價進入市場)的策略開始事業,就更必須長遠思考,建立品牌價值、確保產品品質,進而讓客戶不斷購買,提高覆購率,並改善營運的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在低價市場中回收成本,並在未來達到規模化獲利的可能。

以上看法希望大家喜歡,若覺得文章有幫助,請到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按讚,並持續關注我們!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