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TP,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光電所。與台大數學系、商研所畢業的 Brandon 一起管理基石創投。畢業後曾參與公司 0 – 1 與 1 – 100,之後投入創投產業至今,相信未來仍有無限可能性,希望能與優秀的創業團隊一起合作。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過去與許多新創團隊合作,發覺團隊往往在思考未來發展方向與策略時,都會面臨到一個問題,到底公司現階段應該先追求損平、獲利、還是更快速的成長,然而這問題不會有標準的答案,很多時後和你創業的初衷、甚至是自我想追求的生活有關,但如果創業團隊已經立定志向,想要打造一個如 Google、Facebook 或是 Amazon 一樣,有著具大影響力的大規模公司,且此商業預計要與資本市場接軌,或是已經接受了投資人的投資,那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在公司能生存下去的狀況下,以有效率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成長”。
而本文底下的所聊的幾個觀點,是希望能幫所有創業團隊在拿捏未來方向與策略時,能更籬清想法的。不過在聊之前,有個基本概念可能要提一下
很多人會問,如果公司都不賺錢,為什麼投資人還是會願意支持,或是某公司一直虧損,但股價還是一直上漲?因為對資本市場來說,公司的價值為其預期現金流量合按資本成本進行折現,而非短期的穫利,如同 Amazon 的創辦人 Jeff Bonoz 的第一封股東信中與後續幾年的財報中重覆強調的「如果非要讓我們在公司財務報表的美觀和自由現金流之間選擇的話,我們認為公司最核心的關注點應該是自由現金流。」
也造就 Amzon 過去二十年來,公司規模與市值不斷成長。
商業模式的本質與升級可能性
所以創業團隊在思考自己的決策時,應該先來衡量現階段公司的 Business model 的本質,是否有機會在支出更多費用後,於未來創造更多的現金流,講白話文一點,往往就是在客戶取得成本 (CPA, Cost Per Acquisition),與這個客戶終其一生對公司的營收貢獻 (LTV, Lifetime Value) 的拿捏。而不同的商業模式中,都有不同的點需要思考,比如說
- 具有高替換成本 (replacement cost) 的 SaaS 服務,一旦取得客戶後他將很難離開,對你終其一生的貢獻營收逐年累積下來有機會高於取得成本,那在現階段犧牲短期的營收,多支出一些費用於取得客戶,對未來的整體現金流是有幫助的。如台灣的餐廳 POS 新創 iCHEF,餐廳一旦採用了某個 POS 系統後,因為管理、教育訓練…等替換成本相當高,要轉換成其他服務的機率非常的低,所以只要客戶的 LTV > CPA + operation cost,犧牲短期的穫利來取得更多的客戶,是有機會創造更多未來更多的營收的。
- 有些服務,已經有較明確、或是可參考的獲利模式 (Monetize),但是現階段可能會干擾成長,那不彷也先追求成長,像是 Instrgam,前有 Facebook 的廣告獲利模式可參考,所以 Instrgam 一直等到 2013 年,用戶數達到 130M 後才開始投放廣告。或者是 FB 旗下的另外一個服務 WhatsApp,現階段已經有 1,600M 的月活躍用戶 (MAU),但他還不急著如同 Line 一樣開使獲利,所以過去的成長速度遠高於 Line。
總結的來說,創業者應該根據自己 CPA / LTV / operation cost 進行思考,到底怎樣的成長速度才算是有效率且健康。
公司階段
若是你在公司剛開始發展,但已經有明確的 PMF,比如還在種子輪、或是 A 輪的團隊,不妨更快速一點的成長,主要有幾個原因:
- 數位產業中,規模往往會造就一個強大的防禦性,一個競者的門檻,若是公司規模不到,也很容易就被別人追過。
- 在公司初期階段,能否獲得投資人之支持,往往對結果有重大的影響,比如兩家市場接近,產品類似的公司,若是 A 公司營運與資金應用之效率有 10,但只獲了投資人 8 unit 的支持,但 B 公司營運與資金應用之效率雖然只有 9,但獲了投資人 10 unit 的支持,最後兩者的差距就是 80 和 90,並將逐漸拉大。而投資人追求的是倍數的投資回報,所以快速成長的公司較容易受到投資人之青睞。
- 新創團隊內部一定是有著相當多的問題,但因為公司處於成長時期,內部一定會有著較好的士氣與凝聚力,去解決這些挑戰,過去的經驗發覺,新創公司往往”只要成長時,問題都不是問題,但停止成長後,中午誰去訂便當都變大問題”。
外在市場變化與影響
公司雖快速成長,但是若是沒法得到投資人的支持,面臨資金斷鍊之狀況也是莫可奈合,而能否得到投資人的青賴,有時除了公司自身的因素之外,外在的環境往往也會影響投資人的決策,如 2008 金融海嘯後,VC 投資總案件與估值皆呈現下降的情況。
若是已經有感覺到未來的一兩年內,全球或是地域性經濟可能有大幅下修的風險存在,那不妨可以稍微保守一點,甚至趁狀況好時,多稀釋一些股權,多拿一點資金,畢竟在市場狀況不好時,手上能比對手有多一些資源,就是最好拉開距離的時機。
此外,團隊現在所處之市場,是否足構潛在市場範圍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 來支撐投資人對你的預估與想像,都會影響到投資人的支持與否,這也是基石一直鼓勵團隊跨出台灣,往外發展的原因。
團隊成長
不過隨著公司成長,團隊不管是人數或是能力也會隨之成長,永遠不要忘了留時間與資源在人材的招募與訓練上,甚至是團隊有些跟不上時,適時的採一下煞車也是必要的。
結語
希望以上的幾個觀點,能幫助新創團隊在考慮成長時,能夠有多一點不同的思考角度與觀點,而以上思考判斷,往往都需要創辦團隊對公司商業模式、營運狀況、營收與現金狀況,有著充份掌握;也因公司還處在虧損的狀況,往往需要投資人的不斷支持,創辦團隊應該要積極的讓投資人、與潛在的投資人更瞭解公司決策與方向,而一個好的管理報表可以有效協助團隊更有效掌握公司整體狀況,也夠容易與外部溝通,下一次我的分享,會是如何建立一個好的管理報表。希望對各位創業者有幫助。也歡迎更多的創業團隊,訂閱基石創投的粉絲頁,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分享。